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理力争,说: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母亲是同一个人。这位大臣之所以力争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
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维护等级制度 |
《荀子·儒效篇》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周初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②封建的诸侯主要是同姓(姬姓)子弟
③封建的诸侯没有功臣和古帝王之后
④争霸战争由此开始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周礼规定了贵族饮宴列鼎的数量: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这说明西周礼乐制的实质是
A.用于处理阶级关系的原则规范 | B.维护贵族生活享受的制度 |
C.宗法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反映 | D.维护等级差别的工具 |
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
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 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 |
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 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 |
下图是西周初年的分封图,从中得出的正确信息有( )
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同姓诸侯多分布在经济富庶地区
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④分封制导致了各诸侯国割据混战
A.①③ | B.②③ |
C.①②④ | D.②③④ |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经历了“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的演变过程。下列描述与“科举制”相关的是
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 B.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 |
C.龙生龙,凤生凤 | D.立嫡以长不以贤 |
“亲情是缘,相聚是缘”,这是自古以来就深存于每一个中国人心底的情结。追根溯源,下列制度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 )
A.井田制 | B.宗法制 | C.分封制 | D.郡县制 |
有学者认为,从西周到春秋的社会是一个“世袭社会”,而从秦汉至晚清是一个“选举社会”,但在“选举社会”形成过程中夹持一个“世袭社会”的回潮。这一“回潮”的划分依据是
A.西汉实行了郡国并行制 | B.隋唐科举制的实行 |
C.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权力分配标准 | D.明清专制制度的强化 |
关于中国姓氏起源,唐人柳芳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谥,则文武成宣;氏于事,则巫乙匠陶。”据此判断,“楚”姓起源于( )
A.封国 | B.谥号 | C.爵号 | D.职业 |
“每逢佳节倍思亲”,追根溯源,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源于宗法制,下列对宗法制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最大的特点是长子继承制 |
B.西周推行宗法制的主要作用是缓和奴隶社会的阶级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
C.周天子是天下的大宗,所以鲁国内部再分封当然也以周天子为大宗 |
D.大宗和小宗既是兄弟关系,又是政治隶属关系 |
历史结论离不开对历史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不正确的是: ( )
A.秦之失失之于政,不在于制→秦亡不是因为郡县制 |
B.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越州白瓷工艺高超 |
C.(唐)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科举制中进士科难度更大 |
D.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姬姓是分封的主体 |
有学者认为,“家”字在商周时期具有“氏族宗庙”的含义,春秋末战国初开始具有“个体家庭”的含义。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宗法制的强化 | B.小农经济逐步形成 |
C.社会政局动荡 |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在中国古代社会,收养养子时,往往有“异姓不养”的规定。如明清律法都规定,若收养异姓子为嗣,则收养人和送养人都要被杖六十下,其子归宗(即送回送养人家中)。下列制度与此规定有关联的是
A.分封制 | B.科举制 | C.察举制 | D.宗法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