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许倬云指出:“周代是中国第一次百分之一百肯定同姓不通婚,要和外姓结婚。……这个办法,使得其他国家的领袖都变成周人的亲属:女婿,或者外甥,姐夫、妹夫,或者内兄、内弟,舅舅,阿姨。”这表明周代的政治特点之一是( )
A.按血缘宗族分配权力 |
B.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
C.规范大宗和小宗关系 |
D.以姻亲关系维系统治 |
(原创)中国衣冠服饰制度夏商时期已见端倪,到周代渐趋完善并成为“昭名分,辨等威”的工具;战国时期则出现了“七国异族,诸侯制法,各殊习俗”的现象。这表明先秦时期
A.服饰多元成为主流 | B.宗法礼制逐渐崩溃 |
C.思想领域百家争鸣 | D.等级政治走向消亡 |
关于中国封建专制的基本特征,史学家白钢认为:政治上的表现,一是有权就有一切,二是家长制,三是官僚政治;经济上的表现,一是以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其经济基础,二是以自然经济为基本面貌的封建生产方式,文化上推行蒙昧主义,一是天命观。其中“有权就有一切”、“家长制”、“官僚政治”、“蒙昧主义”历史根源分别是
A.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
B.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道家思想 |
C.三公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
D.皇权制、宗法制、中央集权制、儒家思想 |
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领地国家”与“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大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下列中国古代王朝中属“领地国家”的是
A.西周 | B.秦朝 | C.唐朝 | D.清朝 |
《中国古代史》中指出:在西周分封制度下,同姓集团授予封土,赐之以氏。当时,姓、氏是统治阶级的特权,“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到战国以后,姓氏的分野逐渐消失,平民逐渐获得姓氏。”下列各项与“平民得姓”关系最直接的是( )
A.宗法制度的影响 | B.郡县制度的发展 |
C.儒家思想的发展 | D.小农经济的产生 |
有学者评价中国古代史说:“强迫性的等级制度是建立在主动性、情感性的亲情关系之上的”。能用来支撑该观点的是( )
①西周实行宗法制②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③董仲舒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思想
④李贽提出“各从所好,各聘所长”的观点
A.①④ | B.②③ | C.②④ | D.①③ |
《礼记·礼器》云:“太庙之内敬矣。君亲牵牲,大夫赞币而从。君亲制祭,夫人荐盎。君亲割牲,夫人荐酒。”材料中“君”的行为意在
A.表达对周王虔诚和崇敬 |
B.突显自己特殊政治地位 |
C.强化皇权神圣不容僭越 |
D.彰显家国一体祥和精神 |
《百家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排序。宋代为:赵钱孙李,周吴郑王……,明代为:朱奉天运,富有万方……”。这种排列主要体现了( )
A.皇权的独尊 | B.中央集权的强化 |
C.等级制度森严 | D.文化专制的扩展 |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
A.封号和工具 | B.土地和耕牛 | C.土地和人口 | D.人口和铁犁 |
公元前202年,刘邦击败项羽一统“天下”,建立汉朝。遵循周朝制度,他应立下面哪个孩子作为帝位的法定继承人( )
姓名 |
性别 |
年龄 |
生母姓名及身份 |
个性特点 |
A.刘肥 |
男 |
20 |
曹氏,刘邦在家乡的女友 |
最年长且最贤能 |
B.刘元 |
女 |
12 |
吕雉,刘邦结发妻子,封皇后 |
人缘最好 |
C.刘盈 |
男 |
10 |
柔弱善良 |
|
D.刘如意 |
男 |
3 |
戚懿,刘邦最宠爱的妃子 |
活泼可爱 |
徽州境内的古祠堂是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徽州的祠堂与民居、牌坊并称“徽州三绝”。祠堂主要用于祭祀祖先,族亲们也常在祠堂里商议族内的重要事务。祠堂建筑的规模可以反映一个姓氏宗族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家族繁衍及盛衰等情况。古人热衷于修建祠堂主要受哪种制度影响( )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世官制 | D.礼乐制 |
幽王为讨宠妃褒姒欢心,烽火戏诸侯,又废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为太子,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杀死幽王,立宜臼为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西周分封制受到冲击 |
B.宗法制引发贵族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
C.周幽王厉行君主专制 |
D.申侯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宗法分封制 |
我国某地发现一座古墓,出土了距今5000年的玉面人和一尊扁足青铜方鼎,鼎内壁铸有篆字铭文。如按迄今为止的考古常识,要推测其最早属什么时期墓葬,最有证据意义的是
A.玉面人的特征 | B.玉面人的年代 |
C.扁足青铜方鼎 | D.鼎内壁的篆字 |
公元前8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是
①国家由分裂割据走向统一 ②封建制度逐步确立 ③华夏族与周边各族的融合加强 ④儒家思想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