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学者把文字的发明作为文明出现的标志之一。作为史料,下列甲骨文中描述分封制的是( )
A B C D
A.四手共抬一 | B.巡行于通卫以保卫城邑之安全 |
C.阡陌纵横之农田 | D.执干戈以卫社稷 |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
A.分封制和宗法制 | B.宗法制和郡县制 |
C.分封制和郡县制 |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
中国古代社会长期实行避讳制度,即晚辈对长辈、臣下对皇帝不能直书、直呼其名,在行文时凡是涉及到本朝的皇帝、自己的长辈及尊崇的人名时,每每避而不用该字,而以改字、空格、缺笔等方法代替,否则可能犯大不敬之罪。如为避清康熙帝玄烨讳,故宫玄武门改神武门。此制度旨在
A.维护皇权独尊 | B.倡导尊老爱幼 | C.强化尊卑等级 | D.凝聚血脉亲缘 |
《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这段记载反映了
A.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 |
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 |
C.宗法制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有利于权力的分配 |
D.宗法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
郭沫若把春秋战国时期比拟成“第一次五四运动”,指出是“社会的转变”促成了这一时代的“百家争鸣,群花怒放”。这一时期“社会的转变”的表现是
①分封制崩溃,井田制瓦解 ②各种政治力量异常活跃 ③各种思想交相辉映 ④中央集权制度确立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③④ | D.①②④ |
有学者将中国西周王朝的政治制度称为“家国一体”制度,其理由主要是
A.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相结合的政治制度 |
B.西周首创”家天下”制度 |
C.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
D.西周时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 |
《先秦与古希腊:中西文化之源》一文中写道:“古希腊人创造的这一粗糙体制,比华夏精致的专制主义体制,更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人类文明的进步。”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粗糙体制”指的是古希腊的民主体制 |
B.“粗糙体制”“精致体制”是两种不同的文明类型 |
C.“粗糙体制”更能体现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
D.“粗糙体制”和“精致体制”没有本质的区别 |
我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曾出现了从“分封制”到“郡县制”的变化,其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交通的发展 | B.疆域的拓展 |
C.经济文化交流的需要 | D.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
观察下表,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王位的是
妻妾 |
一般称谓 |
妻(正室) |
A、三哥(20岁) B、四哥(14岁) |
妾一(侧室) |
C、大哥(25岁) |
妾二(侧室) |
D、二哥(22岁) |
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明矣”。下列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的是( )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
《三字经》中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周朝的政治文化具有惊人的延续性和稳定性 |
B.“天下共主”体制有利于社会稳定 |
C.“天子封诸侯”打破方国血缘界限 |
D.宗法制度有利于构筑国家的向心力 |
《左传》:“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是以民服事其上,而下无觊觎。”这段记载主要反映
A.宗法等级包括庶人和奴隶 | 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互依存 |
C.大宗和小宗之间无隶属关系 | D.中央集权制度已经形成 |
《汉书•地理志》载:“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材料中的“周制”是指( )
A.郡县制 | B.分封制 | C.王位世袭制 | D.行省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