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武王灭商之后,分封诸侯,广建封国,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
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
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
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觐王。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禅让制 | D.王位世袭制 |
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礼记·杂记》)、“夫君者,民众父母也”(《新唐书·礼三本》)、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孝经》)。“家国同构”的观念影响至今,民间亦有清明节祭祀的活动。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什么政治制度及其影响
A.世袭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皇帝制 |
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 )
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 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 |
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 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 |
《左传》记载:“封建亲戚,以蕃屏周。”这句话反映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皇帝制 ②分封制 ③宗法制 ④郡县制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清朝学者万斯大说:“古之时,诸候之嫡长子为世子,嗣为诸候,其余支庶之后,族类繁多,惧其散而无统也,因制为大宗小宗之法。”材料主要说明了
A.大、小宗都有血缘关系 | B.诸候的庶子都不能取得政治权力 |
C.宗法关系是维系政权的纽带 | D.各级政权被一家一姓所掌控 |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
《礼记•祭统》云:“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礼;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国语•晋语》曰:“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这两段材料说明统治者都重视:
A.宗法关系 | B.道德规范 | C.战争祭祀 | D.儒学思想 |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注:分封制)、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 以下各项不属于这一转型时期特征的是
A.青铜文明向铁器文明转型 | B.分裂割据向统一王朝转型 |
C.神权政治向世俗政治转变 | D.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
中国古语有“欲治其国,必先齐其家”(《礼记·杂记》)、“夫君者,民众父母也”(《新唐书·礼三本》)、 “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孝经》)。“家国同构”的观念影响至今,民间亦有清明节祭祀的活动。这反映的是我国古代什么政治制度及其影响
A.世袭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皇帝制 |
《史记•田齐世家》云:“宣王喜文学游说之士,自如驺衍、淳于髡、田骈、接予、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是以齐稷下之士复盛。”这说明当时“士阶层”的主要作用是
A.宣传了本学派政治主张 | B.扩大了本学派的社会影响 |
C.改变了社会的统治基础 | D.提升了诸侯国实力和影响 |
某史籍载:元朔二年,“春正月,诏曰:‘梁王、城阳王亲慈同生,愿以邑分弟,其许之。诸侯王请与子弟邑者,朕将亲览,使有列位焉。’于是藩国始分,而子弟皆侯矣。”对这一举措的解读正确的是
A.背景:汉景帝无力平定七国之乱 | B.内容:废除嫡长子继承王位的传统 |
C.结果:尾大不掉,事与愿违 | D.意义:避免激起诸侯王武装反抗的可能 |
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故天子诸侯之传世也,继统法之立子与立嫡也,立贤之利过于立嫡,人才之用优于资格,而终不以此易彼者,盖惧夫名之可藉,而争之易生,其弊将不可胜穷。”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
A.嫡长子继承制的特点 | B.嫡长子继承制是历史的继承 |
C.嫡长子继承制的弊端 | D.嫡长子继承制的优越性 |
《咏乐汇》节目中,国际巨星成龙在回答一现场观众有关其子房祖名为何姓“房”,却不随父姓这一问题时,解释说:这是由于近年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原来姓“房”, 祖名成年后要求认祖归宗才改姓“房”。这一“改姓”现象可能源于古代中国的( )
A.分封制 | B.宗法制 | C.郡县制 | D.察举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