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王为讨宠妃褒姒欢心,烽火戏诸侯,又废太子宜臼,立褒姒子为太子,申侯联合缯国、犬戎杀死幽王,立宜臼为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西周分封制受到冲击 |
B.宗法制引发贵族间争权夺利的斗争 |
C.周幽王厉行君主专制 |
D.申侯以实际行动维护了宗法分封制 |
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这一现象( )
A.促使西周强盛 | B.导致诸侯割据 |
C.强化宗法体制 | D.促成秦朝统一 |
《左传》:“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的宗法制( )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 B.实行严格的等级制 |
C.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 D.“国”与“家”的结合 |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候疑焉,立诸候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子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候失位则天下大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
B.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
C.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
D.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
《吕氏春秋》记载“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妻妾不分,则家室乱;嫡庶无别,则宗族乱。”为解决以上问题,当时规定的制度是 ( )
A.嫡长子继承制 | B.按年龄继承制 |
C.按军功继承制 | D.按遗嘱继承制 |
有史学家指出:“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相对于分封制,郡县制( )
A.解决了贵族权力继承的矛盾 | B.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 |
C.削弱了相权,加强君主专制 |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
分封制也叫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
A.“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 B.“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
C.“周公……立七十一国” | D.山东素有“齐鲁大地”之称 |
商朝人崇信各种鬼神,把占卜、祭祀作为与神灵沟通的手段,负责通神事务的是商王和巫师(往往出身贵族)。在商代,王是人,也是神,既是王朝的元首,又是群巫之长。上述材料最能说明( )
A.神灵主导着商朝的人事 |
B.祭神是生产力落后的结果 |
C.商王垄断神权来强化王权 |
D.商朝阶级矛盾比较尖锐 |
家(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家(族)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据史学家研究,我国在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家谱的产生与下列哪一制度关系密切( )
A.世袭制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郡县制 |
据新华社报道,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受到国人的追捧。追根溯源,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的情结与下列哪一政治制度有着密切关系( )
A.内外服制度 | B.分封制 | C.宗法制 | D.郡县制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封建论》是唐代大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公天下之端自始皇。”在文中论证封建制是过时的制度,同时,以此表达作者的政治观与历史观。
材料二 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欲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平民政府的……思想则为“无为而治”,“无为”之实则为“因循”。
——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请回答:
(1)材料一中“封建制”指什么制度?与之相比郡县制的“公”主要表现在哪里?
(2)材料二中“封建”思想之复活指什么?有何影响?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并分析其意义。
商纣王有两个同母的哥哥,长兄叫微子启。纣王的父母都想让微子启为太子,但有大臣据理力争,说:生微子启时商纣王的母亲为妾,生纣王时其母为妻,有妻的儿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儿子为太子,虽然母亲是同一个。这位大臣之所以力争的主要目的是( )
A.保证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 |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
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维护等级制度 |
分封制也叫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王室成员、贵族和功臣分封领地。下列选项与西周分封制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
A.“裂都会而为之郡邑” |
B.“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 |
C.“周公……立七十一国” |
D.山东素有“齐鲁大地”之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