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种制度下,有文才的人得天独厚,往往成为政府最有力的拥护者”,“而平民百姓,因为有可能通过(它)……而同样步入上层……因而他们对现有秩序往往也表示拥护。”下列史料与这种“制度”相关的是
A.立嫡以长不以贤,立于以贵不以长 |
B.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 |
C.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 |
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
《礼记·王制》:“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器用,皆有等宜。”文中所反映的是
A.宗法制度 | B.礼乐制度 | C.君主专制制度 | D.分封制度 |
西周时期,“‘宗’原先握有的那些权渐渐于无形中转移给了‘君’,而成为‘君有合族之道’。君权既并吞了宗权,于是形成君不见宗的‘有君无宗状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君权与宗权合并,形成了中央集权体制 |
B.君权扩充为以君权为中心的宗法封建制 |
C.周天子的权威得以强化,宗法制消亡 |
D.分封制度随着君权的加强而消弭 |
《吕氏春秋》记载:“微子启虽长,系庶出,不得立;纣王虽幼,以嫡立。”材料反映了
A.财产继承的原则 | B.宗法制的基本法则 |
C.任人唯才的要求 | D.兄终弟及的传统 |
有学者认为:“封建制度的国家在维护社会稳定、避免内战和实现王朝持久繁荣方面远较专制制度逊色。”这里的封建制度是( )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郡县制 | D.皇帝制 |
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地区分封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镇守疆土,保卫王室。诸侯对周王承担纳贡和朝聘的义务,并随周王参与出征、祭祀、吊丧庆贺等事项。这种制度是
A.宗法制 | B.分封制 | C.郡县制 | D.行省制 |
古代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与古希腊的城邦国家时期处于同一时代,但却创造了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造成这种不同的政治文明模式的主要原因是
A.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 | B.人文素质的巨大差异 |
C.思想文化繁荣程度的显著不同 | D.经济活动形式的显著不同 |
唐初唐太宗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将李唐皇室的李姓列为第一等,外戚次之,山东士族为第三等;宋代的《百家姓》开篇则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将皇室赵姓排在第一位。上述现象不能说明( )
A.中国古代社会皇权至上 |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
C.宗法制仍有影响 | D.姓氏文化源远流长 |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的诗歌305篇。下列名句出自《诗经》并且能够反映宗法制、分封制的是( )
①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②大邦维屏,大宗维翰,怀德维宁,宗子维城
③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④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奥地利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提出了“领地国家”与“税收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国王的税收有两大来源,一部分来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一定义,下列中国古代王朝中属“领地国家”的是
A.西周 | B.秦朝 | C.唐朝 | D.清朝 |
贾谊说:“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输将繇使(辗转运送),其远在五百里而至;……秦不能分尺寸之地,.…一输将起海上而来,一钱之赋,数十钱之费,弗轻能至也。”作者在此主要强调的是( )
A.分封制下赋税的运输成本相对较低 |
B.中央集权下租税征收成本大幅增加 |
C.秦朝的苛政导致民众赋役负担沉重 |
D.汉初的郡国并行严重威胁中央财政 |
西周时,周公带兵东征,平定叛乱,之后,周公“封建亲戚,以蕃屏周”。其中的“封建”指的是( )
A.进行封建改革 | B.分封诸侯国 |
C.实行宗法制 | D.推行郡县制 |
齐国原是姜氏的封国。公元前481年后,齐国的大夫田常及其后人逐渐控制国政,以至于自立为国君,并由周安王册命为齐侯,姜齐遂变为田齐,史称“田氏代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反映了
A.郡县制的出现 | B.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战国时期 |
C.大一统局面的出现 | D.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破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