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周到秦朝我国政治制度变化的突出特点是
①由贵族政治变为官僚政治 ②以君权为中心,权力高度集中
③削弱地方,加强中央权力 ④血缘政治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①② |
中国古代有“齐人”、“鲁人”、“楚人”的称谓,这种表述源于下列哪种政治制度?( )
A.禅让制 | B.宗法制 | C.郡县制 | D.分封制 |
《礼记·大传》载:“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材料旨在强调
A.尊祖敬宗是人本性 | B.家国亲情本是一体 |
C.君主百姓原本一家 | D.封邦建国利于统治 |
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
C.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
“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 | 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 |
C.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 | D.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 |
汉代以来,某地出土了数以千计的青铜重器,青铜铭文多涉及诸侯战争、土地交换等内容。学者推断此地应是( )
A.夏人的活动地域 | B.周朝的重要都城 |
C.秦朝的阿房宫遗址 | D.汉初同姓王的封国 |
战国以前,“百姓”是对贵族的总称;战国以后,“百姓”成为民众的通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分封制的加强 | B.宗法制的衰落 |
C.井田制的推行 | D.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
西周频繁举行朝聘、盟会、享宴、祭祀等活动,各诸侯未必都娴于礼仪,但又不能闹笑话,这就得有一个熟悉礼仪的人在旁边帮助指点,这个人就叫“相礼”。春秋时,“相礼”演变为“上层人物的高级助手”之意,也就有了后来“丞相”的雏形。这反映出( )
A.丞相制度在西周时期就已经出现 |
B.丞相的主要职责是防止诸侯失仪 |
C.西周时期的礼仪制度已相对完善 |
D.丞相自出现就可能拥有较高权力 |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
A.士人轻视功名利禄 |
B.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 |
C.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 |
D.忠君思想已经形成 |
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因素有( )
①宗法观念 ②自然经济 ③皇权专制 ④理学思想 ⑤社会习俗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⑤ |
C.①②④⑤ |
D.①③④⑤ |
地图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帮助我们理解历史。能够准确反映下图所呈现的历史阶段特征的描述
A.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 B.王纲解纽,礼崩乐坏 |
C.七国争雄,变法图强 | D.秦国崛起,完成统一 |
西周早中期,大量青铜器豪华精美、端庄厚重,礼乐器众多。战国中晚期,大量青铜器风格朴素、注重实用,日用器更普遍。这反映了
A.长期的战乱使青铜铸造业衰落 | B.战国时期的改革废除了礼乐制度 |
C.铁器推广使青铜器的需求减少 | D.战国时期贵族政治经济实力下降 |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随着经济商品化,土地成为可以自由买卖的一种财产。富有的商人获得了大笔地产,贵族们为了增加自己的收入,不再像过去那样向村社头领收取一定量的地租,而是派人直接向农民索取更多的地租。”古代中国出现这种现象之时,在政治上主要表现为
①郡县制全面取代分封制 ②新的社会阶层兴起
③宗法制被彻底破坏 ④分封制被严重破坏
A.①② | B.②④ | C.①③ | D.③④ |
许悼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许先生对“封建”的评价主要是基于
A.周初继承了商朝时的地方政治制度 |
B.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 |
C.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 |
D.依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确定政治权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