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提倡的“天人感应”继承了儒家“仁政”思想的表现是
A.“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
B.“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
C.“臣事居,子事父,妻事夫……此天下之常道也” |
D.“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 |
下列各项符合儒家思想主张的是
A.“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 |
B.“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
C.“民道弊而所重易也,世事变而行道异也” |
D.“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 |
董仲舒以《春秋》中的事例补充汉代法律;长孙无忌用经、义解释法律,编成《唐律疏议》,后来被唐高宗赋予同等的法律效力。这一变化表明
A.独尊儒术已成定势 | B.仁政思想等同于法律 |
C.文官阶层主导立法 | D.儒学理念渐趋法制化 |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着深远影响,而孔子在中国历史的形象先后大致经历了被“圣化”、“矮化”、“正统化”、“神化”、“僵化”、“维新化”、“丑化”的过程,近似于七次洗礼。其中的“僵化”形象理解正确的是:
A.春秋时期孔子维护周礼,不知变通,以迎合时代的需要 |
B.董仲舒提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牵制国人思想 |
C.洋务派提倡“中体西用”,进一步强化儒家正统地位 |
D.理学家们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灭人欲”的政治说教者 |
随着社会的变迁,儒家文化自身也在不断地充实和发展,下列各项能够体现儒家思想与时俱进精神内涵的是( )
①汉代董仲舒将“春秋大一统”融入儒家思想
②宋代儒学家将儒学发展到理学阶段
③明清时期的儒学家将儒学神圣化
④当今为建立和谐社会充分发掘儒家思想的深层内涵
A.①② | B.①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董仲舒说:“(人)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下面说法中,最符合材料本意的是( )
A.在孔子“仁”的思想基础上提出了“天人感应” |
B.在孟子人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君权神授” |
C.在荀子人性论的基础上创立“天人合一”思想 |
D.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 |
B.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 |
C.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 |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 |
秦朝灭亡后,“法家学说信誉扫地,而儒家学说被长期推崇为官方教义。不过,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这也是法家的一个胜利”是指( )
A.“独尊儒术”体现出法家的思想专制原则 | B.法家思想是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 |
C.儒家思想已失去了先秦的“民本”特色 | D.法家学说被董仲舒全盘吸收 |
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了儒家的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主张 |
B.“民贵君轻”的思想 |
C.实践德政,推行教化的主张 |
D.“大一统”思想 |
下列各项内容选自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不同时期的思想,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②“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
③“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④“天下之务莫大于恤民,而恤民之本,在人君正心术以立纪纲。”
A.①②③④ | B.①④②③ |
C.③④①② | D.④③②① |
《三国志》载:“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其中的表白体现出( )
A.中国古代官员具有勤政廉洁的传统 |
B.三国时期的监察制度具体完善 |
C.“修身齐家”的儒学观念深入人心 |
D.西汉确立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影响深远 |
以下有关古代儒家思想的叙述,正确的是
A.孟子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 B.董仲舒吸收了道家的“大一统”思想 |
C.陆九渊反对传统伦理道德 | D.李贽强调以孔孟权威抨击理学 |
下列哪些举措有助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
① 定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置博士
② 国家创办太学,郡国设立学校
③ 科举制的实施
④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A.①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②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