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他把中国历史分为“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三个阶段。其中第三阶段可能最适合( )
A.秦始皇统一前的中国 | B.秦朝到明朝时期的中国 |
C.远古传说时期的中国 | D.1840年以后的中国 |
某史书记载:“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乾后百八十年。威名所寄……盖隐然执政之府也。”材料所说的“盖隐然执政之府”指的是( )
A.中书省 | B.中书门下 | C.内阁 | D.军机处 |
明代内阁在皇权控制的决策系统中起主导作用,并向丞相化的方向发展。从职位上看,内阁之职与丞相之职有很大的相似之处;从职责上看,内阁虽然没有法定的相权与相职,但实际上却行丞相之权,因而也会担丞相之责。这说明( )
A.丞相职责是明代内阁的一个重要功能 |
B.内阁控制中央决策权 |
C.明代的内阁首辅实际上就是丞相 |
D.丞相制度重新恢复 |
“胡惟庸绝不是朱元璋的真正目标,朱元璋要毁灭的是胡惟庸背后的那个庞然大物。”“那个庞然大物”是指( )
A.内阁首辅 | B.宰相制度 | C.宦官集团 | D.六部 |
合肥一六八中学某班同学自编自导了一部历史短剧,剧中我国古代的一些著名帝王穿越历史隧道谈论起自己的丰功伟绩。其中的台词有与史实不符的地方,它是( )
A.秦始皇:“我首创了一套沿用2000多年的政治制度,功高盖世!” |
B.唐太宗:“我三分相权,相互监督,确保了我的独尊地位。” |
C.明太祖:“我设立内阁,感到大权在握的踏实。” |
D.雍正帝:“我设置了军机处,军政大权完全集中到了我的手中。” |
利玛窦在《中国札记》中说:“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政体,……如果没有与大臣磋商或考虑他们的意见,皇帝本人对国家大事就不能做出最后的决定。……所有的文件都必须由大臣审阅呈交皇帝。”利玛窦认为中国明朝时:( )
A.君主制不是中国政府的主要形式 |
B.内阁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君权 |
C.君主与内阁大臣拥有同等决策权 |
D.内阁掌握着明朝的行政大权 |
以内侍监督和逐渐代替重臣,以近臣演变为重臣,以辅佐皇帝办事的部门发展为正式的国家机关,取消或削减原来国家机关的实权。以下机构的设置体现这种趋势的是( )
A.中朝内阁军机处 | B.中书门下内阁军机处 |
C.中朝中书门下军机处 | D.中朝内阁中书门下 |
若你想做有关明代内阁的研究,最有价值的资料应该来自( )
A.记录片 | B.《明史》记载 |
C.民间传说 | D.经过证实的带有“票拟”和“批红”的奏章 |
在某校一次公开课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谈谈你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认识。某学生答题要点如下,你认为表述不准确的是( )
A.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
B.春秋时期,分封制瓦解,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 |
C.内阁的设置实质上恢复了丞相的职权,是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重要内容 |
D.唐朝统治者运用中央机构的权力制衡来维护自己的专制统治 |
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
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 |
D.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力 |
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 )
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
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
.中国古代专制皇权不断加强,中枢权力体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汉武帝时建立“中朝”决策机构,废除了秦以来的“三公九卿”制 |
B.唐朝由中书省起草诏令,直接传递给尚书省具体执行 |
C.宋朝时设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军权和财政权 |
D.明太祖时废除丞相,设立内阁参与军国大事的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