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增长与人口构成的转变,关系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并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徽商澹漪子所著《天下路程图引》,刊于明天启六年(1626年)。书中汇集明水陆路引100条,以记载水陆交通路线的站名和里距为主,同时涉及沿途各地的物产风情、名胜古迹以及具体的交通条件等。如卷一《芜湖由安庆转至团风镇路》:“安庆府,竹牌头搭石牌小船,八十里至石碑。如水小,就在此雇驴。如水大,竞搭船至太湖县起旱,头口钱略可省些。五十里至仓下。中伙。三十里至太湖县。”
——王子今《中国古代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材料二:下表是16至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摘自谷延方《重评圈地运动与英国城市化》
(1)据材料指出明朝时期的商业发展有怎样的特点?
(2)表格内容反映英国城市居民状况发生了哪些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种变化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重大影响?
“因‘丝绸之利日扩’……‘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对该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反映了汉代“市”的出现与规范 |
B.反映了唐代“草市”的兴盛与发展 |
C.反映了宋代“市”的发展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
D.反映了明清时期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景象 |
江苏南京牛首山的郑和墓,墓前有七层28级台阶。七层象征墓主生前曾七次下西洋,28级台阶象征墓主
A.每次率28只宝船航行 | B.到过28个国家 | C.远航历时28年 | D.受到皇帝28次奖赏 |
城市的产生是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到了近现代,城市化已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城市已不仅是一张线形图或平面图,而是一个系统的、动态的、立体的社会,是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载体和创造基地。给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城市发展出现第一个高峰。简要说明这一时期城市发展的原因。
(2)“城市发展和运行的动力在于近代工商业的成长。城市近代化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工业文明的注入。”结合史实分析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原因,指出城市发展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加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简要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发展的原因。
(4)请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谈谈你对当前我国加速城市化进程的认识。
宋元时期,在部分地区的人们心目中,四海龙王(传说其主要职责是在人间司风管雨)的地位每况愈下,逐渐为妈祖(也称天妃、天后、天后圣母,福建、广东、台湾一带称之为妈祖)所取代。能够和这一情景联系起来的是宋元时期
A.小农经济走向繁荣 | B.航海事业得到发展 |
C.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 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
宋元明清时期的中国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都出现艺术内容世俗化的倾向,其共同根源在于
A.商品经济的发展 | B.社会上层大力倡导 |
C.社会思潮的变化 | D.新的阶级力量形成 |
饮茶、抽烟是人们重要的消闲方式,中国也是世界上茶叶和烟草消费量最大的国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人好饮之(茶),北人初不多饮。开元(唐玄宗年号)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务于学禅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
材料二 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色额甚多。
材料三 楚人陆鸿渐(陆羽)为《茶论》(即《茶经》),说茶之功效,并煎茶、灸茶之法,造茶具二十四事,以都笼贮之,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以上材料皆摘自封演(唐)《封氏闻见记》
材料四 明万历三年(1575年),漳州商人从吕宋(今菲律宾群岛)把烟种带回月港(今龙海县海澄镇)后,因烟草有“避瘴气,毒头虱”之功用,且吸后容易上瘾,于是一时被传为良药而广为种植。
材料五 《南靖县志》(乾隆版)载:“其近地之高者,种吉贝、烟草、地瓜”。《龙溪县志》(乾隆版)载:“惟种烟草,其获利倍,故多五谷之地以与之”。
材料六 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等是明代中后期从海外引进的重要的作物,这些作物原产美洲。新大陆发现后,它们从不同的途径陆续分布于全球,导致引种地区人们食物构成的一场场革命和生活乃至消闲方式的重大变迁。
材料七 1662年英王查理二世迎娶葡萄牙公主凯瑟琳之后,饮茶在英国宫廷时兴,……早先,享用茶叶的特权只属于王公和贵族,在地区分布上,也是集中在首府。18世纪初叶,茶叶开始进入中产阶级享用的物品范围,并开始向大众饮品过渡……据东印度公司档案记载:1717年,在英国对华贸易中“茶叶已开始取代丝成为贸易中的主要货品”。18世纪中叶,茶叶已经从奢侈嗜好品变成英国各个社会阶层都要饮用的日用消费品,……英国人成了一个饮茶的民族。
——材料六、七均摘自《转折——以早期中英关系为考察中心》
材料八 在横过大西洋或是绕过好望角行使的船舶上,所运的货物不是为宫廷或教堂而是为小巷和农户而预定,……为穷人从印度运来茶叶比为富人从爪哇运来胡椒要获利更多。 ——摘自《近代工业的兴起》
(1)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唐代饮茶风气兴盛的原因。
(2)根据材料四、五,分析烟草在我国广泛种植的原因。
(3)根据材料六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等作物引种中国后,给明清社会带来了哪些影响?
(4)根据材料七,概括饮茶习惯在英国发生的变化。根据材料八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出现的经济原因。
有学者认为宋代正处于从特权文化向大众文化过渡的初始阶段。下列描述南宋临安社会生活的各项史实中,不能说明这一结论的是 ( )
A.夜市直至三更结束,五更又开晓市 | B.白话小说中的主人公多为中下层市民 |
C.街头讲史艺人有进士等知识分子称谓 | D.民间所创服饰在上流社会流行开来 |
《金瓶梅》描写了北宋运河沿岸的市井风情:潘金莲下棋赢了五钱银子,用三钱买酒、两钱买了一个猪头、四只蹄子……卖炊饼的武大,凑了十数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二层房屋居住。以下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北宋城市、坊不再严格分开 | B.北宋时期白银已经广泛流通 |
C.北宋城市经济比较发达 | D.文学作品有一定的虚构成分 |
包容、瞩目现实等特色使中华文明具有恒久弥新的魅力。回答下列各题
有学者指出,儒家文化“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安详而有层次的社会……不像面积与中国等大的欧洲,一直四分五裂,国家居然有二三十个之多。”可见,该学者高度肯定儒家文化的 ( )
A.民贵君轻观念 | B.大一统观念 |
C.君权神授观念 | D.天人感应观念 |
唐诗内容多姿多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反映唐朝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诗句是
A.“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
B.“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 |
C.“金多众中为上客,夜夜算缗眠独迟” |
D.“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田畦” |
《史记·货殖列传》序中说:“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据此可知材料主张
A.商业由政府官营 | B.政府应该干涉经济发展 |
C.农本商末,重农抑商 | D.任商人自由发展 |
材料: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城乡的统筹协调,与人类文明的变迁密切相关。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周代礼制规定:在都城中,“市四面有门,每日市门开……市中惟民乃得入,凡公卿大夫有爵位及士者皆不得入,入则有罚。”
乾隆年间,一位朝鲜使者在游逛北京庙市时,发现内阁学士崧贵拿着银子与商人侃价,不由“大骇之”。一位英国人则在游记中写道,北京皇城以东的地区,“街道上的房子绝大部分是商店”。
19世纪以来,今天中国的著名都市逐渐涌现。第一等级的大都会是上海,独自一级无与伦比。上海原是一海隅县城,因缘时会,竟一跃而握中国都市牛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周代城市商业和清代城市商业的区别。
(2)结合所学,分析上海成为近代中国最繁华都市的历史条件。
明代陆楫著《禁奢辨》中写道“今天下之财赋在吴越。吴越之奢,莫盛于苏抗之民。”“只以苏抗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时而游,游必画舱,肩舆、珍馐、良酝、歌舞而行,可谓奢矣。而不知舆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烧火做饭)者,不知其几”上述材料中反映出
①江南经济发达影响民风 ②社会生活日趋奢侈享乐
③主张倡俭戒奢以正风气 ④劳动就业结构发生变化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宋代公私刻书业都很兴盛,当时不仅皇家秘阁和州县学校藏书丰富,士庶之家亦皆有藏书,且动辄就有万卷之众。这说明宋代( )
①印刷术先进 ②商业繁荣 ③普及了教育 ④文化发展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唐朝时,洛阳和扬州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下列各项属于其原因的是
A.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 | B.大运河的开通 |
C.取消了对城市的管理 | D.对交易场所不再加以限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