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出现的新特点是

A.海上贸易通道已取代陆上丝绸之路
B.民间的自发贸易成为海上贸易主体
C.丝织品成为对外贸易中的主要商品
D.开始与西欧国家形成直接贸易关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广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以下不符合广州历史史实的是

A.秦朝时,广州属南海郡管辖
B.隋唐时,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达红海沿岸
C.近代时,同盟会成立后影响最人的武装起义在这里发生
D.改革开放后,这里是我国最早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清时期,江苏松江府一些地区种植棉花的占百分之七八十,福建漳州府和汀州府是烟草专业户集中的地区,北京丰台草桥一带各村庄都种花卉,被誉为“花乡”。对这些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①一条鞭法和摊丁入亩政策的实施促进了这些现象产生
②玉米和甘薯的推广种植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
③商品经济已经延伸到农村
④对外贸易扩大,对棉花、烟草、花卉的需求增加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福州文人郭柏苍在《沁泉山馆诗》中写道:“年来通商号令行,穷黎遍享茶山利。高阜小邱(丘)恣铲除,百万磳田(即山田)一朝弃。”从中可提取的信息不包括     

A.大批农民弃农经商 B.农民种茶收入增加
C.农业生产结构变化 D.商品经济渗透到农村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如,子时为23时至1时。唐朝前期保留有“日中为市”的古风,日中就是午时。由此推断唐朝长安东西市开市的时间为

A.7-9 时 B.9-11时 C.11-13 时 D.13-15 时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图《清代中期农业税与工商杂税变化趋势图》,不能得出的结论

A.农业税相对稳定 B.新经济因素的出现
C.工商杂税超过农业税 D.商品经济发展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743年旅居山东聊城的山西和陕西客商集资兴建了山陕会馆,作为祭神灵(关公)、联桑梓(故乡)的重要场所。由此可见(    )
①山陕商人逐渐成为一股政治力量 ②晋商注重乡谊联络
③晋商崇尚诚信和忠义          ④晋商汇兑、存款放款场所奢华

A.②③ B.①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晋商票号取名讲究,如“日升昌”、“合盛元”、“协同庆”、“大德通”等。这些票号名称的内涵不包括

A.兴旺发达的诉求 B.放眼世界的胸怀
C.诚实守信的理念 D.和气生财的寓意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万历年间,在福建地区,“其曰番钱者,则银也,来自海舶,上有文如城堞,或有若鸟兽、人物形者,泉漳通用之”。材料反映了当时              (   )

A.明政府尚未实行“海禁”政策 B.泉州、漳州成为全国外贸中心
C.福建银元铸造技术发达 D.福建地区海外贸易发达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明朝小说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昔有一人,姓韦名德,乃福建泉州人氏,自幼随著大亲,在绍兴府开个倾银铺儿。那老儿做人公道,利心颇轻,为此主顾甚多,生意尽好。不几年,攒上好些家私。”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

A.福建当地人谋生困难 B.闽商控制金融领域
C.商品经济发展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陆游有诗云:“斜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死后是非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这主要反映了宋代

A.乡村的文化生活 B.都市的文化生活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话本艺术从贵族化转向平民化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都在辽(南京)、金(中都)的基础上,发展为全国的政治中心,其城市功能及辐射能力空前增大。它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畅达四方的水陆通道,不仅沟通南北两大经济区,而且,往北连结上都、和林等地,往东北经辽阳与松辽平原连成一片,并进而联结欧亚,“东至于海,西逾于昆仑,南极交广,北抵穷发,舟车所通,宝货毕来”。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历代盛行的官营作坊,在明清时期受到冲击。江南城镇附近农户不事农耕,“尽逐绫绸之利”,渐成风尚,城镇中“络玮机杼之声通宵彻夜”的情形亦载于史籍。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职工就有数千人,是管局的两三倍。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家杼轴而户纂组,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已。”
——摘自许涤新、吴承明主编《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
材料三 中国的沿海地区非常适合于搞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性工业,因为这里具有丰富的优秀劳动力一一聪明、勤劳、素质相对较高但也很廉价。这些地区还具备相当多的科学技术资讯和较好的电讯设施,这些为集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于一体的活动提供了合适的环境……此外,日本、南韩和台湾的货币正在升值,而美元和人民币则在贬值,这就使中国的产品在全球市场上更具吸引力。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情况?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之际江南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的沿海地区非常适合于搞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性工业”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今天的新疆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中段,自公元制59年西汉设置西域督护府,划入版图,开始进行有效管辖。西汉政府在这里驻兵屯田,在各重要关隘路口建有城垒亭燧,还用汉字发布政府文告。近年来,在新疆各地考古发掘中发现许多汉代铁制农具和一些重要的水利灌溉设施,还有原产内地的杏核、桃核等农作物。另据《后汉书·西域传》记载说:“驰(传递)命走驿(驿站),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来往)于塞下。”反映了当时丝绸之路上一派繁忙的景象。   
——摘编自苗普生、田卫疆主编《新疆史纲》
依据材料,分析汉朝政府管理丝绸之路的作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中国封建社会早期的城市中,占主要成分和具有主导地位的社会阶层,是统治集团和贵族豪绅阶层。城市对于他们来说,是其权威和尊严得以反映的场所。一座城市的大小和规模,以及这座城市所具备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完全是由这个城市的主人决定的。在这样的城市里,一方面统治阶级追求的深宫内院中极端奢侈、纸醉金迷的生活。一方面平民的生活处于极端贫困之中……唐宋以来,因城市商业活动的发展,接踵而来的是城市功能逐渐多元化的兴起;城市生活逐渐体现了城市居民的大多数——平民阶层的生活情趣;由贵族化趋向平民化,闲选、安适和享乐,这是“城里人”追求的目标。……尽管日用消费品的比例在增加,但商业经营仍以给统治阶级的奢侈性消费服务为主。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二 英国的“圈地运动”深入发展源于工业化需求而非城市扩张需求,面对大量失地进入城市“打工”的农民,英国采取了很多措施。在改善社会环境方面,先后颁布了工厂法》、《矿井法》、《十小时工作法》、《公共卫生法》;在住房方面,英国政府1868年和1875年两次颁布《工人住宅法》,拆除贫民窟,建设廉租房。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十分重视农民的利益,一方面为进城农民提供与城市居民相同的社会保障和市民身份,另一方面严格要求企业对劳动者的雇用保障,采用近乎“终身雇用制”的方式,确保农民进城后不会陷入困境。
——高云才《城市化不能大跃进》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新变化。并分析其主要原因。(10分)
(2)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日本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相同之处。(6分)据此,谈谈你对城市化的认识。(4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759年,一位清朝官员说: “外洋各国夷船到粤,贩运出口货物,均以丝货为重”,“统计所买丝货,一岁之中,价值(白银)七八十万两,或百余万两”,“其货物均系江浙等省商民贩运来粤,转售外夷,载运回国。”从中可以获取的信息有                   
①江南地区的丝织业十分发达                 ②丝绸是当时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品
③中国已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④国内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已经形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