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 城市的兴起与发展,以及城乡的统筹协调,与人类文明的变迁密切相关。阅读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周代礼制规定:在都城中,“市四面有门,每日市门开……市中惟民乃得入,凡公卿大夫有爵位及士者皆不得入,入则有罚。”
乾隆年间,一位朝鲜使者在游逛北京庙市时,发现内阁学士崧贵拿着银子与商人侃价,不由“大骇之”。一位英国人则在游记中写道,北京皇城以东的地区,“街道上的房子绝大部分是商店”。
19世纪以来,今天中国的著名都市逐渐涌现。第一等级的大都会是上海,独自一级无与伦比。上海原是一海隅县城,因缘时会,竟一跃而握中国都市牛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周代城市商业和清代城市商业的区别。
(2)结合所学,分析上海成为近代中国最繁华都市的历史条件。
2009年11月5日,北京市政府发布《促进城市南部地区加快发展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城南计划”),北京“城南”由此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坐落在天安门南面的正阳门,巍峨高耸,距今已存在近600年了,它的南面是老北京的南城。正阳门像一位阅尽沧桑的老人,见证了北京南城一幕一幕历史变迁。
图老北京城局部示意图
根据图材料所示,指出正阳门见证了怎样的中国历史?
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回答问题。
15至20世纪,人类历史的发展在经济领域经历了重大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对中国和西方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1)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期,中国出现“康乾盛世”的余晖,西方却经历了一场历史性的变革——工业革命。为什么中国没能发生同样的变革?
(2)19世纪70年代以后,工业革命进入新阶段,给世界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概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试图抓住这一发展机遇的努力。
(3)20世纪50至70年代,新科技革命使西方迎来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黄金时期,而中国却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出现失误。试分析中国出现失误的原因。
(4)20世纪80至90年代,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强,中国是怎样抓住这一机遇的?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市场经历了一个从分散、局部到整体、全球化的发展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5)从材料一中提取信息说明中国宋代的市场活动有何发展变化? 这种发展对文学主流的表现形式产生了什么影响?
(6)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市场也就开始具有了国际性。而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市场则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与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概括指出16~20世纪初推动世界市场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中的示意图,指出图示一、图示三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分别是我国历史上哪两个朝代开创的?图示二反映的是什么政治制度,具有什么特点?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2)据材料二指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优点。(3分)
材料三: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
(3)材料三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三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材料四: 军机处的工作:①发折:奏事处将官员奏折下发军机处。②接折:军机章京将奏折送军机大臣阅。③见面:军机大臣将奏折送皇帝处请旨。④述旨:将皇帝旨意拟成谕旨再交皇帝御览。⑤过朱:皇帝朱笔改定奏折。⑥交发:将谕旨下发有关衙门实施。⑦开面:谕旨以年月日为序抄录备案。⑧交折:将原奏折交内奏事处。⑨月折:将奏折复本每月一编。⑩随手:将谕旨、奏折重点二季一编。⑩封柜:将月折、随手档收柜题封。
(4)根据材料四概括说明军机处的主要工作。这说明了什么问题?(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唐时城市布局中,有专供贸易的“市”。市内商肆按行业排列,整齐有序。商业区和住宅区严格分开。设有市师、质人的管理人员。并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材料二 有资料描述宋代城市“大街小巷叫卖食品杂物的小贩吟叫百端,大小商店铺席连绵不断,夜市直至三更尽,五更又开晓市。”
材料三 明清时,唐宋以来被称做“草市”的新型市镇得到充分发展。据统计,宋代江浙地区在行政中心之外,出现了71个市镇,明代达316个,清代增至479个,市镇之间的直线距离不过数十里。一些市镇的规模与居住人口都超过府县治所,这些市镇充斥着米行、布庄与手工作坊,收纳周边个体民户产品,进行深加工,吸引外地客商。行销远方市场。
——摘编自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文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市“的特点。
(3)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清江南重镇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江南重镇兴起的背景。
材料一:著名科学家竺可桢先生的《中国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论文,系统地总结了中国气候变迁的基本规律,表现在五千年来温度变化上,可以明显地总结出四个温暖期和四个寒冷期。
第一个温暖期从公元前3000 年到公元前1100 年……
第一个寒冷期从公元前1000 年到公元前850 年……
第二个温暖期从公元前 770 年到公元初年……
第二个寒冷期从一世纪到600 年……
第三个温暖期从 600 年到 1000 年……
第三个寒冷期从1000 年到1200 年……
第四个温暖期从1200 年到1300 年……
第四个寒冷期从1300 年到1900 年 ……
材料二:王俊荆在《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中国战争关系研究》一文中认为:“气候变化是一个循环过程,战争数目以及朝代更替也是一个循环,气候的恶化通过对农业的影响,间接地影响着王朝的统治基础。……我国历史上几次农民起义都是在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爆发后所进一步激起的。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和关系也与气候变化有关,中原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战争大多发生在气候变冷时期(其他方向的少数民族远没有北方的少数民族威胁之大)。一旦气候变冷,漠北少数民族的畜牧业必然受到影响,面临食物短缺的威胁,于是不得不向南迁移,这样就会与中原王朝产生战争。”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也非常密切。我国古代大规模的经济重心南移大都与气候变化相关。中国历史上经济重心南移主要表现在三个时期:巍晋南北朝时期,黄河流域经济停滞和衰退,长江流域大规模开发与南方经济上升;五代两宋时期,南方经济上升并超过北方,形成了新的经济重心,经济上“南盛北衰”的局面继续发展;明清以来,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畸形发展,东西差距及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据材料一,在第二个寒冷期后半期,我国的历史发展体现出怎样的时代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王俊荆的基本观点?你如何评价这样的观点?
材料题:
江西省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区位优越。这里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有着优良的革命传统,曾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阅读图文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赣州(江西省南大门)巨商富贾云集,货物人流如织。 作为南北货运必经的水路枢纽,宋朝时赣州年造漕运船只占全国1/5强。因漕运发达,过往商船不计其数,“商贾如云、货物如雨”,所征赋税居全国前列。为防止商船偷漏税收,并沟通陆路交通,南宋乾道年间(公元1165—1173年),知军洪迈在建春门外修建浮桥。浮桥由百余只小船托起,宽8米、长400米,在滔滔贡江中漂浮了800多年,至今仍保持着一份古老的荣耀与矜持。
——《名城赣州》2004年10月
材料二 我国古代有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和军事家王阳明曾于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驻节赣州,以镇压赣南农民起义和南昌的宁王朱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与江西结下不解之缘。后因功高遭忌,愤然辞官回乡讲学。 ——摘编自《王阳明传》王旭编著
材料三 至于争取江西(指建立和发展革命根据地),……客观条件现在可以明白指出的有三点:一是江西的经济主要是封建的经济,商业资产阶级势力较小,而地主的武装在南方各省中又比哪一省都弱。二是江西没有本省的军队,向来都是外省军队来此驻防.外来军队“剿共”“剿匪”,情形不熟,又远非本省军队那样关系切身,往往不很热心。三是距离帝国主义的影响比较远一点,不比广东接近香港,差不多什么都受英国的支配.我们懂得了这三点,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江西的农村起义比哪一省都要普遍,红军游击队比哪一省都要多了。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
材料四 “江西正处在人均GDP2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的重要时期,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期’,同时也是资源能源压力不断加大、生态环境质量容易恶化的关键时期,必须探索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路子。同时,江西要根本转变欠发达地区的地位,必须从全局着眼、从长远出发,保护鄱阳湖“一湖清水”,保护江西的青山绿水,为江西未来赢得更多的发展权利、更大的发展空间。”
——江西省发改委主要负责人就《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答记者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朝赣州经济繁荣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概述王阳明主要思想成就,并指出以其思想为代表的古代中国儒家思想与古希腊罗马人文精神之间的共同之处。
(3)据材料三,请你简要概括,毛泽东分析“争取江西”客观上的有利条件是什么?据材料分析指出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认识,(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认识的基本依据。
(4)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建设与发展的时代背景。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元璋)因考虑到“人主以一身统御天下,不可无辅臣”,遂于是年九月“置四辅官”。要求他们“宜体朕怀,心常格神,行常履道,位理赞化,以安生民”。
——魏千志《明清史概论》
材料二 (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职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 ——《明神宗实录》
材料三 “光荣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国王仍能独立行使行政权。……此时的君主立宪政体仍显粗糙。……(汉诺威王朝的)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来自德意志,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时间一长,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便也成了惯例。而且,从1714年之后,乔治一世再也没有否决过内阁会议的决定,事实上放弃了对行政权的控制。这祥,内阁会议先就莱事作出决定,然后提交国王认可。如此,一个对议会负责的内阁政府形成了。
——《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三,分析中英两国内阁制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比较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不同之处。
(3)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英两国内阁制度对本国历史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白圭,用人也。……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出售)。……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昊用兵,商鞅行法是也。’蓝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吕不韦者,阳翟人也。往来贩贱卖责,家累千金。”
——(西汉)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在唐前期一百多年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社会经济呈现全面繁荣。……元稹《估客乐》一诗生动描述了唐前期商人贩运的商品:“求珠驾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蕃鹦。炎州布火浣,蜀地锦织成。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
——宁欣《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材料三 (宋时开封)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第二、三门皆动用什物。卖蒲合簟席、屏帏洗漱、鞍辔弓剑、时果、脯腊之类。……两廊皆诸寺师姑卖绣作、领抹、花朵、珠翠、头面、帽子之类。——[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
材料四 “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新安大贾,鱼盐为业。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发展和特点》和[明]谢肇潮《五杂俎》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据材料一、四,分别概括战国时期和明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2)材料二与材料三中的商品种类有何变化?
(3)据材料四,比较“富室之称雄者”的不同之处。
(4)据材料二、四,概括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条件。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生活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
材料一 中国与西欧人均GDP水平的比较(400-1998年)
表 1000-1890年日本、中国和西欧居民达到1万人的城镇人口的百分比
资料来源: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8页
材料二 14世纪但丁、彼特拉克、薄伽丘等文艺复兴旗手高擎人文主义大旗,┉┉提倡个性解放以反对封建制度对个性的束缚。他们的声音如巨人登高一呼,很快就在阿尔卑斯山上南北各大城市中心激起雷鸣般的反响和回音,震撼了欧洲大地。┉┉但丁谢世二百年以后,中国出了个李贽,敢于反对以孔孟之道为“万事之至论”——似乎与西欧的人文主义有些相似,但却如荒野的孤鸿哀鸣,未能激起任何群众性的回响。┉┉李贽之后,有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也都阐发过颇有时代新意的哲学和社会思想。但是他们和李贽一样,只是在很小的知识圈内有一定影响,未能像西欧文艺复兴那样在各大城市中心激起一个群众性的波澜壮阔的、反封建的文化运动。
——庞卓恒等著《史学概论》
材料三 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在国内外因素的交互作用之下,中国的城市有了快速的发展,出现了若干近代化程度较高的中心城市。上海从市政建设与管理、上海士绅自治运动,到上海人的行为方式、婚丧嫁娶礼仪的变化,多有西方的影响;编制门牌号码、人车分道、文明婚礼、实行夏时制、选举市花、选举上海小姐……,不是仿照租界就是学自泰西。……许多早期城市的公共工程大多为西方商人所创办与控制---使得这些城市具有浓厚的西方印迹和色彩。许多人往往把他们看成是西方城市的缩影。
——翟志宏《论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价值演变》
材料四 19世纪60-70年代,上海乡民谓电线有碍风水,而将英商在吴淞-上海间所架设的电报线之“电杆悉行毁去”;一些保守旧官员也把同期外人在沪架设之电线、所修之铁路斥为“惊民扰众,变乱风俗”……而在一些传统城市,这种反应更为强烈。北京在20世纪初刚刚引进自来水与电力照明的时候,社会上就流行着一些谣言,认为“北京新的供水系统是外国人布下的圈套,供应的水是腐败的”;电力是外国人的鬼魂,西方人的阴谋,一些电力事故则被当作这一诡计和幽灵的最好注解而被大肆宣扬。
——翟志宏《论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文化冲突与价值演变》
材料五 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是中国的南大门,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实行对外开放等政策的推行,极大地促进了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进程,城市人口增加,全区城市由5个增至23个,城市化水平达到52.7%。
——《岳麓版必修II经济成长历程》
(1)依据材料一,概括表中国城市化进程与西欧相比的变化轨迹。并指出图与表的内在关系。
(2)依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李贽等人的思想未能“激起一个群众性的波澜壮阔的、反封建的文化运动。”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四分别概括当时市(乡)民对待西方文明成果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主要原因。
(4)依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了哪些趋向?
(5)综合上述材料,你对城市化建设有哪些认识?
材料一 钱穆《国史大纲》说:“南宋疆域,较之全宋时仅及其半,而其国用赋入,乃超出于全宋之最高额。”南宋高斯得《耻堂存稿》记,两浙一带高产区,“上田一亩,收五六石,故谚曰:‘苏湖熟,天下足。’虽其田之膏腴,亦由人力之尽也。”
材料二 靖康之变后,北方约有500万人迁入并定居江南。南宋为了维持与北方的金朝对峙局面,必须
致力于农业资源的开发……从朝廷到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农业技术的总结、推广与指导,形成了历史上罕见的刊印农书与劝农文的热潮……农书和劝农文旨在提倡精耕细作、集约化经营。
材料三 南宋首都临安(杭州)是当时世界之冠的大都市,西方学者把它看作9世纪至13世纪发生在
中国的商业革命、都市革命的标志。御街两侧的街面全是商店以及称为“行”“市”的商业机构。御街中段是街市最繁华的处所,酒楼茶坊云集,“市”“行”“团”等商业组织众多,有珠子市、花市、方梳行、销金行、冠子行等。1999年杭州出土南宋金铤32件、金牌3件。据考证,确认是南宋时期的黄金货币。这些金铤、金牌并非宫内的“赏赐钱”,而是民间自由流通、兑换的货币。……杭州定居人口已超过百万,流动人口更多,服务性行业的规模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杭州城内外共有瓦子二十三处,城内有五处,其中北瓦最大,有勾栏(百戏演出场地)十三座,分别演出史书、小说、戏剧、相朴、傀儡戏、说唱、说诨话和学乡谈(类似相声、滑稽)、皮影戏、棍棒、教飞禽等,昼夜不息地演出,观众多时达千余人。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据材料一,南宋时中国的经济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变
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三,如何理解西方学者把临安(杭州)看作9世纪至13世纪发生在中国的商业革命、都市
革命的标志?
某一历史名城位于今天的经济开放区内,它曾是隋朝大运河的枢纽、唐朝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和太平军北伐的出征地,这一城市是下图中所示的
A.① | B.② | C.③ | D.④ |
汉唐“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明代废丞相后,内阁首辅“预机务,出纳帝命,率遵祖宪,奉陈规诲,点简题奏,拟议批答,以被顾问”。与汉唐丞相不同,明代内阁首辅
①奉命拟旨,没有建议决定权
②可以封驳皇帝谕旨
③不能直接插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政务
④可以直接插手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政务
A.①③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④ |
材料一:号称“天下第一庄”的台儿庄的兴盛,与明代大运河台(儿)庄段的开挖密切相关。据清《峄县志》记载:“台(儿)庄跨漕渠,当南北孔道,每年漕运粮食约400万石,商旅所萃,居民饶给,村镇之大,甲于一邑。”每当夜幕降临“一河渔火,歌声十里,夜不罢市”。浙商沈绮因台儿庄商运兴盛来这里销售茶叶,并开谢裕大茶行。晋商吴玉章开设“日异昌”分号,为各路商贾办理汇兑和存放金银业务。
材料二:到了近代,台儿庄的社会生活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气象“。
——摘自《台儿庄史志》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台(儿)庄商业繁荣的表现有哪些?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台儿庄社会生活出现“新气象”的原因。
明清时期,运河沿岸成为当时重要的经济、文化区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朱德润在《飞洪桥诗》中描述了运河两岸的景象:“日中市贸群物聚,红毡碧碗堆如山,商人嗜利暮不散,酒楼歌馆相喧阗。”明清时期北上的漕船为运河两岸带来了大量原料,丰富的原料促成了加工业的繁荣。烧造业、酿造业、皮革加工业、丝织业等也在发达的市场网络中兴盛发展,并随着运河地位的下降而趋于萧条。
材料二 运河的贯通,使沿岸的城镇形成了一道新兴的文化带。明清两代山东出了10名状元,其中有6名出自该文化带。运河沿岸的济宁,作为中国传统儒学的根据地,明以前民间信仰较为单一和正统。晚明以后,金龙四大王素拜、天妃信仰、关帝崇拜等开始传开。同时,运河的贯通也使人们逐渐由“尚俭索朴”、“循规蹈矩”向“靡然向奢”、“违礼越制”转变。
——《明清山东运河区域社会变迁》
材料三 成书于明万历年间的“世情小说”《金瓶梅》,描写了北宋运河沿岸的市井风情:潘金莲下棋赢了五钱银子,用三钱买酒、两钱买了一个猪头、四只蹄子……吴月娘出了三钱银子请大家吃螃蟹……卖炊饼的武大,凑了十数两银子,典得县门前楼上下二层房屋居住……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该时期运河两岸经济发展的状况。(6分)
(2)据材料二,说明运河的开通对当地产生了哪些方面的影响?(6分)
(3)有学者依据材料三,认为北宋时期白银已经广泛流通。请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
他的观点。(2分)你认为应该如何利用文学作品研究历史?(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