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江南地主"所居在城或他州异县,地亩山场皆委之佃户"。苏州甚至出现"土著安业者田不满百亩,余皆佃农也。上田半归于郡城之富户"。由此可知,当时江南( )
A.土地所有权变更极为频繁
B.农业生产利润微不足道
C.个体农耕为主要生产形式
D.农业中商品化生产普遍
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
A.交通方式的变革
B.土地制度的调整
C.货币制度的改变
D.地区经济的差异
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这表明清代中期( )
A. |
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 |
B. |
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 |
C. |
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
D. |
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 |
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
A. |
公田制度逐渐完善 |
B. |
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
C. |
交通运输网络通畅 |
D. |
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
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
A. |
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
B. |
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
C. |
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
D. |
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
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
A. |
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 |
B. |
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
C. |
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 |
D. |
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
明末有人描述江南农村的变化时说,百年前的雇工"戴星出入,俗柔顺而主令尊",如今"骄惰成风,非酒食不能劝""夏必加下点心,冬必与早粥"。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市镇经济与手工业的发展 |
B. |
政府积极推行重农政策 |
C. |
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
D. |
农业中人身依附关系强化 |
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
A. |
经济严重衰退 |
B. |
土地政策调整 |
C. |
坊市制度崩溃 |
D. |
政府管理失控 |
下图为汉代画像砖中的农事图。此图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 |
个体农户的生产劳作状态 |
B. |
精耕细作农业的不断发展 |
C. |
土地公有制下的集体劳作 |
D. |
大地主田庄上的生产情形 |
表1
表1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
A. |
自耕农经济盛行 |
B. |
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
C. |
均田制破坏严重 |
D. |
农业生产效率提高 |
《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
A. |
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
B. |
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
C. |
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
D. |
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
A. |
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
B. |
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 |
C. |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
D. |
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 |
下图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 |
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
B. |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
C. |
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
D. |
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
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 )
A. |
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
B. |
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
C. |
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
D. |
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