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徽人“族人业无所就,令可治生理财。族中子弟不能读书,又无田可耕,势不得不从事商贾者,族众或提携之,或从亲友处推荐之,令有恒业,可以糊口。”这表明当时( )
A.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
B.血缘关系是商人集团纽带 |
C.徽州地区的商业发达 |
D.重农抑商观念已经被打破 |
有位学者把17世纪40年代明朝崇祯帝和英国查理一世两位君主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其观察问题的着眼点在于( )
A.政权发生更替 | B.社会形态转变 |
C.国力对比变化 | D.文化途径迥同 |
康熙皇帝非常注重对周边地区的防卫和管辖,经过①两次雅克萨之战 ②平定噶尔丹叛乱③收复台湾,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到进一步的巩固与发展④册封达赖、班禅。以上措施按地理方位排列正确的是
清设军机处弊端多多,稍可称赞的是( )
A.军机大臣无法弄权 |
B.军机处对军国大事直接进行裁决 |
C.军机处工作效率相对较高 |
D.减轻了皇帝的行政工作负担 |
陈旭麓先生说:“时代变了,道光帝浑然不觉,结果脚随之跟入新时代,而头脑却依旧留在旧时代。在专制社会中,旨意决定一切。道光帝由此断送了机会。”对这段话最好的理解是( )
A.中国社会历史悠久、结构牢固 |
B.封建自然经济是君主专制的基础 |
C.自给自足心态滋生封闭保守观念 |
D.皇权专制延缓中国近代化历程 |
安徽凤阳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故乡,下列关于朱元璋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驾崩后庙号称“明太祖” | B.创立军机处以加强君权 |
C.开创内阁制以辅助丞相 | D.结束科举制以促进民主 |
《明史·职官志》称:“巡按则代天子巡狩,所按藩服大臣、府州县官诸考察,举劾尤专,大事奏裁,小事立断。”这说明当时的监察官
A.对大案要案有终审权 | B.享有部分直接处分权 |
C.可以代替皇帝作决定 | D.凡事都必须上奏皇帝 |
据《东京梦华录》等记载,宋代都城多见“当街列床凳,堆垛冰雪”出售凉食和专向客商出租铺席宅舍等现象。这反映了
A.生活习俗改变 | B.城市商业功能增强 |
C.官府鼓励经商 | D.经商方式不受限制 |
南宋大官僚“张俊发收租六十四万斛。偶游后圃,见一老兵昼卧。询知其能货易,即以百万付之。其人果往海外,大获而归”。由材料可知( )
A.南宋政府实行重商政策 |
B.地租主要形式为实物地租 |
C.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
D.南宋商品经济发达,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
商周“工商食官”,春秋战国自由商人崛起,秦汉国内外贸易的发展,隋唐柜坊与飞钱的出现,宋元坊市界限的打破与营业时间限制的突破、纸币的产生,明清出现地域性商人群体。材料反映了中国古代商业
A.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 B.发展过程极为艰难 |
C.发展阶段特征明显 | D.抑商政策制约发展 |
明末冯元飙说:“(阁臣)夫中外之责,孰大于票拟,有汉唐宰相之名,而更代天言……柄用专者莫如今日。”这反映出明末内阁( )
A.控制了国家决策大权 |
B.上升为法定的行政中枢 |
C.权力和地位日益提高 |
D.阁臣专权超过汉唐宰相 |
假设一位唐代的商人到长安做生意,他的活动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在专门的“市”里卖瓷器 |
B.从各地的草市搜罗地方特产到长安贩卖 |
C.在居住区开烟草店 |
D.他的商业活动受到专门机构的监督管理 |
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主张:“操兵之道,不独执旗走阵于场肆,而后谓之操;虽闲居坐睡嬉戏,亦操也……兵虽静处闾阎(街巷),然亦谓之操,乃真操也。” 可见戚继光更强调士兵的( )
A.队形操练 | B.武艺训练 |
C.阵法演练 | D.习惯养成 |
(明)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卷八讲了一个宦官对权势变化的亲身体会。嘉靖年间的一位宦官说:“我辈在顺门上久,见时事几复矣。昔日张先生(内阁大学士中的首辅张璁)进朝,我们多要打个躬。后至夏先生(首辅夏言),我们只平着眼看望。今严先生(首辅严嵩)与我们拱拱手,方始进去。”这则材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
B.内阁首辅在朝臣中的权威逐渐下降 |
C.明朝的礼仪制度日益规范 |
D.明朝宦官权势膨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