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2013年是毛泽东诞辰120周年,2014年是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始及新三民主义提出90周年、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先生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主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正是因为他对国家和人民作出了杰出贡献,孙中山先生始终在全中国人民中享有崇高的威望,始终受到全中国人民由衷的景仰。
——胡锦涛《孙中山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讲话实录》
材料二 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孙先生的原则的……在现阶段上,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毛泽东《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为了实现“民生幸福”,孙中山先生提出了什么主张?后来进行了怎样的“创新”?试分析其“创新”有何现实意义。
(2)中国共产党人是孙中山先生开创的革命事业最忠实的继承者,请概括材料二提出的经济主张。
(3)为“追求着人民的幸福”,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期取得的突出理论成就是什么?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在发展经济的思路或手段上有了什么新的变化?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一个美国记者眼中的延安:在贫瘠的中国西北部,竟聚集了中华民族的精华。……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始终如一的希望、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像一把烈焰贯穿着这一切。
材料二 后来,……我的一位中国好友带给我中国西北出现了使人惊讶的政治局面的消息——这后来终于导致蒋介石总司令被扣的惊人事件,扭转了中国历史的潮流。
(1)材料一中“贫瘠的中国西北部”指的是哪里?为什么具有“革命乐观情绪”的“千千万万青年人”会聚集到这里?
(2)材料二中的“使人惊讶的政治局面”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如何理解它“扭转了中国历史的潮流”?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对中国革命采取什么斗争形式和走什么道路,当时是有不同意见的:
一种意见是:“红军、游击队和红色区域的建立和发展,是半殖民地中国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农民斗争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农民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且无疑义地是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朱德毛泽东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据地的,有计划地建设政权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扩大人民武装的路线是经由乡赤卫队、区赤卫大队、县赤卫总队、地方红军直至正规红军这样一套办法的,政权发展是波浪式地向前扩大的,等等的政策,无疑义地是正确的。”
另一种意见是:“争取一省与几省首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是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不特别注意城市工作,想‘以乡村包围城市’,‘单凭红军来夺取城市’,是一种极错误的观念。”
请回答:
你认为哪一种意见正确?为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徘徊。” 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期写下了这句名言,创立了一种新的社会主义理论。从此,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无产者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1)材料一的中心内容是什么?它出自哪一部历史文献?
材料二1923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民意测验的部分结果

(2)据材料二概述每项调查结果所体现的主流民意分别是什么?其中第二项调查结果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 俄国“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和中国工农红军井冈山会师图 

(3)材料三所反映的重大事件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有一定的创新和发展。仅就革命道路而言,中、俄各自走的是什么道路?对此你有什么认识?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部中国共产党党史,就是一部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不断探索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是1930年1月5日,毛泽东写给当时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林彪的回信,意在帮助林彪转变对中国革命的悲观思想认识,指出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可能性。在信中,毛泽东除对那些右倾悲观思想做了分析批评外,更多的是深刻阐发了他的关于中国革命要“以乡村为中心,以农村根据地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思想。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
(1)当时林彪的悲观思想是否反映了中国革命形势处于低潮?并简述理由。
(2)当时毛泽东提出了什么革命理论?
(3)在这一理论指导下,中国革命后来取得了什么重大成就?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革命靠军阀的部队是靠不住的,我们必须建立自己的武装来打倒反革命。现在,我们起义成功了。这里的军队归共产党领导。”
——周恩来在欢庆八一南昌起义胜利时的讲话
材料二 遵义会议集中全力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意义的军事和组织上的错误,是完全正确的。这次会议开始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中央的新领导,是中国党内最有历史意义的转变。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材料三 党的策略路线,是发动团结与组织全中国全民族一切革命力量去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日本帝国主义与卖国贼蒋介石。
——《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决定》
材料四 目前中国人民的主要敌人,是日本帝国主义,所以把日本帝国主义与蒋介石同等看待是错误的,“抗日反蒋”的口号,也是不适当的。在日本帝国主义继续进攻,全国民族革命运动继续发展的条件下,国民党中央军全部或其大部有参加抗日的可能。我们的总方针是逼蒋抗日。
——《中共中央关于逼蒋抗日问题的指示》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共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探索中对不同时期认识上的三个伟大变化,分别是哪三个变化?
(2)材料三、四的认识通过什么具体事例得到了证实?
(3)这些伟大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005年4月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会议上强调,党成立八十多年来,团结和带领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这一历程,是党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历程。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国共十年对峙时期,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中国共产党为维护民族利益不断调整方针政策,其主要表现有哪些?
(2)抗战胜利初期,中国共产党为维护人民利益,作了哪些努力?
(3)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为改善人民生活采取了哪些行动?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政治经济的根本危机,在全国任何一处都是同样继续尖锐化,没有丝毫的差别,因此在中心城市爆发了伟大的工人斗争,必然形成全国革命高潮 ……争取一省与几省先胜利,无产阶级的伟大斗争决定胜负的力量,没有工人阶级的罢工高潮,没有中心城市的武装暴动,决不能有一省与几省的胜利。                                  
——1930 年 6 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
材料二 经过了一次大革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的半殖民地的大国,强大的敌人,弱小的红军,土地革命……这是中国革命战争四个主要的特点。这些特点,规定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指导路线及其许多战略战术的原则。第一个特点和第四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可能发展和可能战胜其敌人。第二个特点和第三个特点,规定了中国红军的不可能很快发展和不可能很快战胜其敌人,即是规定了战争的持久,而且如果弄得不好的话,还可能失败。
——毛泽东 《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1936 )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全国革命高潮”必然形成的依据是什么?此观点是否正确?试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2)材料一中认为中国革命应走什么道路?其依据是什么?是否正确?结合材料二有关内容加以说明。
(3)材料一材料二各自代表了怎样的革命道路?产生的思想根源各是什么?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36年 12月12日凌晨4 时许,古城西安,寒气袭人。座落在市区南部的千年宝塔——大雁塔正准备拂去一夜灰尘,抖擞精神,迎接又一个黎明。突然,一阵激烈的枪声划破寂静的夜空,惊醒了睡梦中的人们。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了……。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西安事变的发动者是谁?他们为什么要发动西安事变?
(2)中国共产党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做了哪些努力?
(3)为什么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是扭转时局的关键?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新华社特稿《在历史的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86年回眸》一文将中国共产党86年的奋斗历程依次定格在一个又一个的关节点上:日出东方、星火燎原、力挽狂澜、灯塔指引、进京赶考、艰辛探索、拨乱反正、继往开来。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下列关节点的对应标志事件。
①日出东方——标志: 中共“一大”的召开(或中共的成立);
②星火燎原——标志: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③力挽狂澜——标志: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④艰辛探索——标志: 中共“八大”的召开;
⑤拨乱反正——标志: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材料二】西柏坡是全国著名的五大革命圣地之一,位于河北省平山县中部,1948年5月至1949年3月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共中央、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移驻这里。
(2)请结合史实论述作家阎涛同志在其创作的西柏坡纪实文学《东行漫记》时概括出的“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这一观点。
【材料三】两部宪法: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节选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3)依据材料三,分析两部宪法对我国国家性质阐释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这种不同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白皮书中写道: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根据自己的国情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实行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
(4)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49~1956年新中国建立了哪些有自己特点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要问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障碍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因此,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主题是……               ——范书义《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 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
回答:
①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什么?
②根据下列表格的提示,写出其中字母A、B、C、D代表的历史含义。

大事件
主要领导人
革命性质
A
洪秀全
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辛亥革命
B
C
五四运动
陈独秀、李大钊
D

③根据所学知识说出毛泽东是怎样创造性地将中国革命引上胜利道路的?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科学地分析中国国情,才有可能找到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与建设道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同盟会宣言:“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民国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这表明资产阶级要用近代政治制度改造中国社会。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结合本国实际,最终找到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材料三: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开始了中国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折。这次会议是中国进入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新时期的标志。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制度方面改造中国的举措并简要分析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20年代探索到了怎样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指导思想、工作重心和对外政策方面发生的历史性转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材料一 《我的长征》是中央电视台、北京东方昆仑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制作、由崔永元担任主持人的大型电视活动,有20名体验者于2006年5月1日,在当年红军出发的地点开始踏上长征路,他们将用10个月左右时间,沿70年前红军长征主要路线,徒步至终点。
材料二.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材料三 大渡河,是一个无法让人不把石达开和红军联系在一起的地方。今天,在这里有一高大门楼,两侧有一副对联:“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1935年5月,在红军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后进入四川,准备向北穿过彝族地区,强度大渡河。当时,蒋介石曾放言:要让中央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1863年5月14日,太平天国的名将石达开率4万多人马,在大渡河畔准备北渡时遭清军围堵而全军覆没。)
(1)从政治、军事角度方面分析当年红军长征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红军主力长征的出发地点和最后会师地点分别是什么地方?长征途中经历过哪些著名的战役?举两个例子。长征中有哪些值得学习的伟大精神?
(3)当年石达开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来到大渡河边、准备北渡的?
红军强渡大渡河后,胜利进军,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最终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假如石达开北渡成功,你认为其最终结局会怎样?请加以分析说明。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2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慈禧太后
材料二:本大总统深明履行条约,遵守条例,与友邦敦睦为唯一之基础。——袁世凯
材料三:国民革命军是列强各国的好朋友,决不用武力改变租界的现状。——蒋介石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材料一反映的内容是在哪一事件后提出的?
(2)材料二中的袁世凯当上中华帝国皇帝后,1915年与日本签订了什么卖国条约?
(3)上述三段材料共同的思想倾向是什么?这三段话出自不同时期不同人物之口,但思想主张却是相同的,其根本原因是什么?这说明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什么问题?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重大事件?图二与图一又是什么关系?
(2)图三和图四分别反映了怎样的革命道路?对此你有何认识。
(3)如果我们对上面四幅图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课题研究,请你为该课题命名,并简要说明理由。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多民族政权的并立综合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