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16世纪,一位意大利诗人在自传前言中写道:“命运残酷,无奈我自安然如故;生命,荣誉,财富,还有无价的才华;身的美丽,心的优雅;有此相伴,超越永无极限。”这反映了诗人(  )

A.

强调人的个性

B.

屈从命运安排

C.

反对宗教教义

D.

相信社会进步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湖南卷)
  • 更新:2023-12-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公元723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渐多,田地窄狭。望请劝课天下,开辟田畴。其有新造沟池营开垦者,不限多少,给传三世。若逐旧沟池,给其一身。”天皇准奏。这(  )

A.

反映了灌溉技术进步

B.

动摇了土地公有原则

C.

体现了天皇地位提高

D.

推动了庄园制度发展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湖南卷)
  • 更新:2023-12-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公元前27年,屋大维组织元首顾问议事会,成员包括执政官、行政长官等官员以及多名元老。屋大维向元老院提出的重大议题,事先都经过这个议事会讨论。这一机构的设立(  )

A.

推动了民主进程

B.

颠覆了寡头统治

C.

削弱了元首权力

D.

保留了共和因素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湖南卷)
  • 更新:2023-12-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为新华社记者于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一张珍贵照片——实行包产到户的安徽凤阳小岗村带头人严宏昌在村里第一个买了拖拉机。这张照片(  )

A.

体现了土地所有制变革的成效

B.

反映了农业机械化的基本实现

C.

释放了农村政策延续性的信号

D.

见证了我国农村小康社会建成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湖南卷)
  • 更新:2023-12-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49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产值占中国工业总产值比重表

产品

原煤

烧碱

电动机

棉纱

棉布

火柴

卷烟

面粉

比重

28.3%

59.4%

79.6%

46.7%

40.3%

63.4%

80.6%

80.4%

79.4%

据上表推知,当时(  )

A.

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实施效果明显

B.

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有益补充

C.

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迫在眉睫

D.

限制和利用民族资本主义具有必要性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湖南卷)
  • 更新:2023-12-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抗战时期,冀中根据地的公粮征收经历了从摊派、村合理负担到统一累进税的过程。根据对各阶层的调查,1941年统一累进税负担占家庭总收入的比率为:贫农 3 . 81 % ,中农 9 . 76 % ,富农 29 . 65 % ,经营地主 21 . 77 % ,平均负担水平 21 . 70 % 。统一累进税的实施(  )

A.

是废除封建剥削制度的重大举措

B.

大大减轻了农民阶级的税负压力

C.

为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最早尝试

D.

比较合理地分配了各阶层的负担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湖南卷)
  • 更新:2023-12-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1902年,顺天乡试借河南贡院举行,山西乡试则与陕西乡试在西安合闱。这一罕见科考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

A.

《辛丑条约》签订

B.

清政府财政危机严重

C.

清末新政的推行

D.

新式学堂的广泛建立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湖南卷)
  • 更新:2023-12-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光绪年间,曾出使英、法、意、比四国的薛福成感慨,“强盛之国,事事欲轶(超越)乎公法,而人或勉以公法绳之”;“衰弱之国,事事求合乎公法,而人未必以公法待之”。这突出反映了(  )

A.

公法在外交实践中形同虚设

B.

摆脱公法束缚符合弱国利益

C.

对外交往深化对自强的认知

D.

晚清士人对西方的高度推崇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湖南卷)
  • 更新:2023-12-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永乐年间,明成祖应朝鲜使臣请赐,赐予朝鲜“五经”“四书”等经籍;又应日本使臣请赐,将皇后徐氏所制《劝善》《内训》赐予日本。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

A.

儒家学说在明初有新发展

B.

书籍向外流通渠道不畅通

C.

请求赐书是为了吸收中国先进思想

D.

朝日两国借助明王朝强化政权权威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湖南卷)
  • 更新:2023-12-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宋仁宗下诏废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辅、谏官范仲淹等以“后无过不可废”,跪求奏对。仁宗遣宰相吕夷简告知他们皇后应废的理由。事后,孔道辅等遭贬黜,朝廷诏令御史、谏官不得“相率请对”。这反映了宋代(  )

A.

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员置疑

B.

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权威

C.

御史与谏官职能有混通趋势

D.

宰相已沦为君主专制的工具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湖南卷)
  • 更新:2023-12-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南北朝后期,南北政权遣使频繁,双方挑选使节,必求“容止可观,文学优赡者”。北朝使节皆为汉族高门人物,而非鲜卑子弟。这说明(  )

A.

南方政权整体实力占优

B.

南北政权文化认同趋近

C.

南北政权关系趋向和好

D.

汉族高门控制南北政权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湖南卷)
  • 更新:2023-12-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战国时期,关东六国国君任相多用其宗族及国人。数代秦王所用秦相,商鞅为卫人,楼缓为赵人,张仪、魏冉、范雎为魏人,蔡泽为燕人,吕不韦为韩人,李斯为楚人。据此可推知(  )

A.

秦国官僚制相对完善

B.

秦国用人政策不断改变

C.

六国严格遵行宗法制

D.

法家人物在六国遭排挤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湖南卷)
  • 更新:2023-12-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城址内外发掘出大片房屋建筑遗迹,多座陶窑,以及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祭坛和古稻田。这说明(  )

A.

城市是最早出现的人类文明要素

B.

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

C.

古城先民已摆脱对渔猎采集的依赖

D.

遗址所处时代已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湖南卷)
  • 更新:2023-12-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文明涵化与文化自信】

ㅤㅤ冯天瑜先生在《中国文化生成史》中指出,多极世界各具特色的文明彼此交流沟通,其间既有冲突激荡,又有吸纳融会,达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涵化”结果。今日所谓“西方文明”是多元复合物,东亚文明的持续发展也是诸文明“对话”的产物。

请以“文明涵化”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湖北卷)
  • 更新:2023-12-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美元霸权与国际秩序】

材料—20世纪30年代的货币混乱带来了一系列灾难性后果,在各国中激起对于国际合作的热望。从英美提出战后国际货币计划开始,凡参与讨论的国家都没有对其目标提出异议。在1944年7月召开的布雷顿森林会议上,美国推动他国同意一系列国际货币安排,筹备设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与此同时,以英国为代表的诸国所获得的成绩,如稀有货币条款、过渡时期的设置等无一不是顽强斗争的结果,绝非源于美国方面的慷慨恩赐。苏联代表认为,会议对于维护并加强世界和平与安全均具有重要意义。法国代表回顾了货币与经济会议的多次失败后,认为此次会议在历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

——摘编自王在帮《霸权稳定论批判》

材料二1971年8月15日,尼克松未与他国商量便径自宣布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直接导致布雷顿森林体系固定汇率制度的崩溃,引起世界哗然。在各国讨论应对这一重大变故之时,大多数决策者头脑中不断浮现的是,将大萧条转变成一次世界大灾难的事件——1933年世界经济会议的失败、纳粹主义的兴起以及最后的世界大战。但从宏观视角看,这些担心被普遍夸大了。浮动汇率没有带来经济萧条或政治混乱,更没有引发战争,布雷顿森林体系其他机制得以延续。

——摘编自[美]弗朗西斯•加文《黄金、美元与权力》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20世纪30年代货币混乱的表现,简析布雷顿森林会议“开创了一个新时代”的含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浮动汇率没有引发经济萧条等严重后果的原因,并评价美国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的举措。

来源:2023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湖北卷)
  • 更新:2023-12-11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