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国家是指以技术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核心驱动力的国家。为了依靠科技创新提升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我国把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在着力解决企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过程中的重大技术瓶颈的同时,依据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进行科研开发的超前部署和战略布局… …
请你谈谈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政府应如何履行其职能和责任。
某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目标,真抓实干,取得显著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需要全省人民的共同参与。某学校高一学生以“**省基层群众自治状况”为课题,组成了研究性学习小组。该小组搜集到以下资料;从2007年9月到2010年7月,某省81055个建制村中,已经有80490个村通过投票选举完成村民委员会换届,选民蚕选率高达94.6%。
该小组针对所搜集资料中蕴涵的政治生活道理展开了热烈讨论。假如你是小组成员,请全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攻坚时期。为深人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某校高(1)班同学组织了以“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为主题的形势政策教育活动。请你一起参与其中。
【回眸“十一五”】 资料链接:
“十一五”期间,我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百姓物质生活明显改善,精神需求不断满足,幸福感显著增强。在这一过程中,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维护稳定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支撑。
(1)请从文化生活角度,分析上述资料链接中蕴涵的道理。
【决策“十二五”】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过程:
(2)请指出“十二五”规划纲要制定过程所反映的政治生活道理。
钱伟长是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在上海任大学校长期间,深刻把握教育发展趋势及其规律,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教育思想和理论成果,极力推进“拆墙办学 ”,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进行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005年,他建议上海大学在“自强不息”校训的基础上,再添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引导学生做一个爱祖国、有理想和全面发展的人。
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谈谈钱伟长教育思想对我国当前人才教育和培养工作的启示。(10分)
材料一:抢占经济科技制高点,关系到国家竞争力和民族的未来。物联网有望成为我国抢占一代信息技术前沿的桥头堡,成为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新引擎。我国政府必须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及早谋划,有所作为。
材料二:当前,物联网发展在研发水平、行业标准、人才队伍、相关政策、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等方面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
(1)结合材料一,说明物联网发展为什么要抓住机遇,及早规划。
(2)结合材料二,运用政府职能的相关知识,谈谈政府应该如何作为。
2011年4月20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会议没有按原定计划对《草案》进行表决。 4月25日,全国人大公布《草案》全文,并向社会公开征集意见。专家、媒体、公众纷纷发表看法,近半月收到意见已接近20万条,公众参与热情超过其他参与征集意见的法律,创人大立法网上征求意见数纪录。
根据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谈谈我国公民是如何与决策机关“同历决策过程,共享决策成果”的
民以食为天,关注食品安全,有利于民生,有利于社会和谐。
材料一:近年来曝光的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有:2006年北京的“红心咸鸭蛋”事件和上海的“多宝鱼”事件,2008年的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和人造“新鲜红枣”事件,2010年的“地沟油”事件和海南“毒豇豆”事件,2011年再度曝光的河南“瘦肉精”事件和上海“染色馒头”事件,……,一个个触目惊心的事例,使中国的食品安全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加强食品安全立法的呼声十分强烈。人们期望能通过《食品安全法》的制定,给食品安全以相应的法律保障。
材料二:2009年2月28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该法已于2009年6月1日起施行;2009年7月8日,国务院第73次常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该条例已于2009年7月20日起施行;2011年4月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下发《关于依法严惩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和相关职务犯罪活动的通知》,要求各级检察机关立即排查一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案件和相关职务犯罪案件的线索。
(1)结合材料一,请运用价值观的有关知识进行分析。
(2)根据材料二,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知识回答,国家为什么要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
2010年4月12日,出席核安全峰会的国家主席胡锦涛会见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双方就中美关系及共同关心的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交换了意见,达成了重要共识。在谈到伊朗核问题时,奥巴马表示,希望通过外交手段和平解决伊朗核问题,希望加强两个在这方面的合作。胡锦涛表示,中美在伊朗核问题上的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中方一贯致力于维护国际核不扩散机制和中东地区和平稳定,中方愿同美方及其他各方在六国机制、联合国和其他渠道继续保持沟通和协调,继续同有关各方进行认真深入的讨论。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回答:
(1)中美双方为什么能达成上述共识?
(2)中方上述意见是如何体现我国的外交政策的?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前夕,中央领导密集下基层调研,并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使决策更加贴近实际和人民意愿。国务院根据党的建议制定“十二五”规划方案,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表决,上升为国家意志。
结合材料回答:
(1)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中共中央把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基本道理。
(2)党领导制定“十二五”规划的过程是如何体现党的执政方式的?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系统安全保护条例》明确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利用计算机信息系统从事危害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公民合法权利的活动,不得危害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
材料二:2008年,我国启动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工作,各级各类学校校长和教师代表、教育专家、学者、大中学生及家长代表、教育管理系统负责人,都对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2010年2月28日,《纲要》征求意见稿向社会公布,再次征求意见和建议。
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从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角度,分析材料一中的规定。
(2)从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角度,分析《纲要》制定过程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全国实施新课改10年。新课改实验省市达16个,高考录取率再创新高,自主招生进一步推进……当然,还有一些很重要的“迹象”值得我们深思。某校高三(1)班同学将“关注高考改革,关心教育发展”作为课题,开展综合探究活动。
艺考热潮——为何一浪高一浪
近年来,报考艺术类的考生人数逐年攀升……同学们探究到的“艺考热”持续升温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步伐在加快,正是在这种要求下,国内众多高校开设了形式多样的艺术专业。②一些院校好大喜功,不顾及学校实际,为了筹集资金,盲目扩招。③认为报考艺术类将来赚钱更容易,以及“追星梦”.“造星梦”也让考生和家长对艺术院校有更多的偏爱。
(1)请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解读材料中“艺考热”的原因。
弃考留学——权衡利弊话短长
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发现,就在许多考生期盼“金榜题名”之时,有一批学生放弃国内高考转而选择出国留学。对于“留学热”的升温,学生李某认为,中外文化有各自的个性,存在着冲突,中学生出国后容易受国外文化传统、价值观影响,再回国肯定会不能适应国内生活。学生张某却认为,中外文化具有共性,天下大同,李同学的担心是多余的。
(2)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请选择学生李某或张某的观点,并对此作简要评析。
教育发展——改革创新归众望
同学们了解到,相对于文化课考试,艺术专业考试更容易人为操作,往往会出现“权钱交易”;“留学热”的升温,也折射出我们跟国外大学在人才竞争中的差距,需要在办学水平、选拔体制和方式等方面进一步改革。
(3)针对同学们了解到的问题,请从《政治生活》角度,向政府各提出合理化建议。
2011年新学期,各地学校加强了学生的民族团结教育工作,并将民族团结教育列入教育教学计划,融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贯穿学生成长成才的各阶段,推动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1)结合《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党为什么重视加强民族团结教育?
(2)结合《民族团结教育》材料,请你谈谈如何维护民族团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材料一:2011年2月17日,日本内阁府公布了2010年全年的经济数据如下表:
注:截至2009年,日本人均GDP约为中国的10.6倍。人均GDP中国排名124位。我国发展方式还比较粗放,经济结构需要优化,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还很高。
材料二:在各地“十二五”规划中,都把提升居民幸福指数,走民生发展之路,让百姓共享更多发展成果作为重点指标。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各地政府怎样来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中央财政预算有关民生投入的“清单”:
用于教育的投入由去年的1076亿元增加到1562亿元,增长45.1%,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9.2%提高到11.8%。
医疗卫生事业安排预算832亿元,比上年增加167亿元增长25.2%,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5.8%提高到6.3%
上和保障投入2 762亿元,比上年增加458亿元,增加24%,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20%提高到22%。
这些实实在在的投入,使人民得到了实惠,以至于人们将中央财政预算成为“民生财政”。
根据经济常识知识,回答:
(1)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什么?(4分)
(2)为什么说中央财政预算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