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 )
A.自然从来不飞跃 | B.物理不外于吾心 |
C.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 D.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 |
下列选项中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A.置之死地而后生——刻舟求剑 |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心外无物 |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固步自封 |
D.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 |
宋代的朱熹与陆九渊曾经进行多次辩论。朱熹认为,“未有此气,已有此理”,“理生万物”。陆九渊则认为,“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两人的观点( )
①都坚持意识第一性,但对意识有不同的理解
②体现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③折射了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分歧
④反映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A.①② | B.①③ | C.③④ | D.②④ |
“天地合气,万物自生”(王充)与“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这两个观点,体现了对 问题的不同回答。( )
A.物质与物质具体形态关系 |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
C.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 | D.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 |
下列说法中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 )
A.“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与“物是观念的集合” |
B.“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与“天不变,道亦不变” |
C.“气者,理之依也”与“理生万物” |
D.“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与“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 |
对下面四种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①盖言心言性、言天言理,俱必在气上说,若无气处,则俱无也。
②我们的一切知识都建立在经验之上,而且归根结底来源于经验。
③世界上形形色色不同性质的事物和现象,都是由原子的结合和分离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化造成的。
④物质这个概念就是各种物质的具体形态中抽象出来的。
A.①把物质归结为具体形态,因而该观点本质上是错误的。 |
B.②认为经验是世界的本原,犯了客观唯心主义错误。 |
C.③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犯了形而上学的错误。 |
D.④把哲学中物质的概念看成具体物质形态的简单机械相加。 |
【原创】从哲学上看,“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与“理生万物”的共同点是( )
A.都看到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
B.都属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
C.前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后者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
D.两者都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
历史上关于形神之辩(形体与精神的关系)有诸多不同的观点,东汉哲学家桓谭认为“精神居形体,犹火之然(燃>烛矣,……烛无,火亦不能独行于虚空”;罗马教皇约翰·保罗二世则说“如果人的身体源于业已存在的有生命的物质,人的精神和灵魂则是上帝直接创造的。”下列对二者的观点评析正确的是( )
①前者属于唯物主义派别,认为没有物质就没有意识
②后者属于唯心主义派别,认为意识可以离开物质而存在
③前者准确描述了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科学的
④后者属于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是错误的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③④ |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基本派别,唯心主义者都主张( )
A.事物是感觉的集合 |
B.事物是理念的影子 |
C.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
D.世界是不可认识的 |
到了19世纪中叶,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客观条件具备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批判地吸收了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创立了崭新的唯物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 )
A.唯物论与唯心论的对立 | B.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 D.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的对立 |
黑格尔认为,“绝对观念”是宇宙之源、万物之本,世界的运动变化乃是“绝对观念”自我发展的结果。这一观点属于( )
①形而上学 ②主观唯心主义 ③辩证法 ④客观唯心主义
A.①② | B.①④ | C.③④ | D.②③ |
黑格尔在他的《逻辑学》中写道:“一切现实的东西,唯有在它具有理念并表现理念的情况下才有。”在《美学》中他又说:“只有符合概念的实在才是真正的存在,因为在这种实在里,理念使它自己达到了存在。”由此可见,黑格尔的哲学思想属于( )
A.客观唯心主义 | B.主观唯心主义 |
C.机械唯物主义 | D.朴素唯物主义 |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惟一标准是(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
B.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不同回答 |
C.承认物质的决定作用,又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 |
D.重视物质生活还是重视精神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