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世界就是美丽的”。这说明
①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想像②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的特点
③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是虚幻的④思维对存在的反映是由人的心理活动决定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道,犹行也;气化流行,生生不息,是故谓之道。”与此哲学观点相通的是 ( )
A.自然从来不飞跃 | B.物理不外于吾心 |
C.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 D.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 |
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世界上存在的只有心里的知觉、感觉,此外是否有真实存在,那是不可知道的。休谟的观点属于
①客观唯心主义②主观唯心主义③可知论④不可知论
A.①② | B.②④ | C.②③ | D.①③ |
以下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
①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
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③→④→② | B.②→③→④ | C.③→②→④ | D.②→①→③ |
观点一:美学中的“移情”说法──人们高兴的时候,就仿佛觉得太阳在笑,青松在招手,花儿在点头;悲伤的时候,又觉得雨如泪,风如烟。观点二:“你未看此花,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是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两种观点
①同属唯心主义观点 ②都回答了思维和存在何为世界本原
③同属唯物主义观点 ④都无法回避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③ |
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 )
A.辩证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
C.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非马克思主义哲学 |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
我国南北朝时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以下与之蕴含哲学观点相对立的是( )
A.水是世界的本原 |
B.气者,理之依也 |
C.心外无物 |
D.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
泰勒斯说,世界的本原是水。这种观点
①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②坚持了唯心主义观点
③错误地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④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②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①③ |
一首小诗《见与不见》:“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下列与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古今异俗,新故异备 |
B.我在故我思 |
C.理在事先,理生万物 |
D.心外无物 |
哲学史上存在着的“两个对子”,下列选项中属于“两个对子”是
①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②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③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④马克思主义哲学和黑格尔哲学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④ | D.②④ |
18世纪的法国哲学家认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这种观点属于( )
A.朴素唯物主义 |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C.客观唯心主义 |
D.主观唯心主义 |
2014年春节期间,一些佛教名山迎来了部分高三学生家长,他们祈祷着今年高考自己的儿女能考个好成绩。这种世界观属于( )
A.辩证唯物主义 |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
C.客观唯心主义 | D.主观唯心主义 |
下列观点中蕴含的哲理与其他三项不一致的是( )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
B.我命由我不由天 |
C.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辍冬,地不为人之恶辽远而辍广 |
D.苍天存千古,多少兴亡事,天行自健,春夏秋冬 |
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 )
A.是否承认存在决定思维 | B.是否承认思维反映存在 |
C.是否承认世界是可以正确认识的 | D.是否承认人能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