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提出要“畏天命”,认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下列选项与孔子的话蕴含的根本观点不一致的是
A.物是观念的集合 | B.天地之变,阴阳之化 |
C.存在就是被感知 | D.理生万物,理主动静 |
下列表述,能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基本问题回答的是
A.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
B.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
C.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
D.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
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三种基本形态,下列观点符合唯物主义发展顺序的是
①“物质是按一定次序结合的,不可分、不可灭的原子的总和”(霍尔巴赫)
②“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德谟克利特)
③“人是万物的尺度”(普罗泰戈拉)
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A.①②④ | B.②①④ | C.③①④ | D.④②① |
下列选项中体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立的是
A.置之死地而后生——刻舟求剑 |
B.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心外无物 |
C.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固步自封 |
D.人两次不能踏入同一条河——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入同一条河 |
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下列选项中与这一观点类似的是
A.“天地之变,阴阳之化”——荀子 |
B.“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朱熹 |
C.“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 |
D.“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孟子 |
英国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说:“我注意过,即便是那些声称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而且我们无力改变的人,在过马路之前都会左右看。可见( )
①声称者的“言”体现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世界观
②声称者的“行”带有自发唯物主义的倾向
③声称者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是脱节的
④唯心主义在理论上是没有意义的,在实践上是有害的
A.①② | B.③④ | C.②④ | D.①④ |
“天灾不由人,抗灾不由天”这一说法( )
A.是主观唯心主义观点,它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
B.是客观唯心主义观点,它认为有一个主宰万物的天 |
C.是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它坚持人与规律的统一 |
D.是机械唯物主义观点,它割裂了人和自然的关系 |
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这“两个对子”。下列选项中能正确体现“两个对子”的是
①气者理之依也——天地合而万物生
②形存则神存——存在就是被感知
③擒贼先擒王——牵一发而动全身
④沧海变桑田——天不变道亦不变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以下选项能够正确反映唯物主义三种基本形态演进顺序的是
①存在就是被感知
②人是机器,思想是人脑的特性
③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④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A.③一④一② | B.②—③—④ | C.③一②一④ | D.②一①—③ |
我国南北朝时的范缜说: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以下与之蕴含哲学观点相对立的是( )
A.水是世界的本原 |
B.气者,理之依也 |
C.心外无物 |
D.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
泰勒斯说,世界的本原是水。这种观点
①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
②坚持了唯心主义观点
③错误地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
④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A.②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①③ |
一首小诗《见与不见》:“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下列与这句诗所蕴含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A.古今异俗,新故异备 |
B.我在故我思 |
C.理在事先,理生万物 |
D.心外无物 |
下列说法能体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的是( )
A “形谢神灭”与“理生万物” B “削足适履”与“指鹿为马”
C “苍海桑田”与“断章取义” D “量力而行”与“尽力而为”
下列选项与“我思故我在”观点相一致的是( )
A.未有这事,先有这理 |
B.吾心即宇宙,宇宙即吾心 |
C.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
D.世界的本质是“绝对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