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坛经》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说风动,一僧说幡动,议论不已。能进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与慧能观点一致的是?
A.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 |
B.黑格尔认为,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
C.法国哲学家柏格森认为,事物和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 |
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
有一副对联,上联是“桔子洲,洲旁舟,舟行洲不行”,下联是“天心阁,阁中鸽,鸽飞阁不飞。”这形象地说明了( )
A.运动和静止是相互联系的 | B.物质与意识分不开 |
C.理论与实践是相互联系的 | D.现象与本质相统一 |
清代诗人翁格在《暮春》中写道:“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下列语句中与此蕴涵的哲理一致的是
A.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
B.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
C.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
D.词客争新角短长,迭开风气递登场 |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下列说法与这首诗的哲学寓意一致的是( )
A.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 B.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
C.金无足赤,人无全人 | D.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
近年来,由于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天文学家发现了许多宇宙间的物质形态,比如暗物质、暗能量、黑洞等。这些发现表明
A.宇宙中并不存在统一的本质 |
B.科学家的发现决定了宇宙间物质的形态 |
C.人们可以穷尽对宇宙的认识 |
D.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不断得到科学的证明 |
在原始文明时期,人类被动接受自然,对自然没有伤害;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对自然初步开发,对自然伤害很小,自然基本可以自行修复;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征服、改造自然,对自然造成的破坏,许多方面难以修复。这表明
①自然界是按其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
②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必然会造成对自然的破坏
③顺应自然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④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规律为前提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③ | D.③④ |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
A.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 |
B.所有有形的物体 |
C.自然界中客观事物的共性 |
D.万事万物的共同属性 |
2015年12月20日,深圳光明长圳洪浪村煤气站旁山体滑坡,山体滑坡已造成多栋楼坍塌,坍塌范围较大,滑坡已经造成76人失联。专家指出,这次滑坡事件的发生,天灾是一方面,人祸更值得关注。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由于“人祸”形成滑坡事件,这表明( )
A.人们能够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
B.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
C.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
D.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
对材料中“天灾”、“人祸”认识正确的是( )
A.天灾是客观规律,人们对它无能为力 |
B.“人祸”是人为带来的,对环境影响不大 |
C.要认识“天灾”形成的规律,规范人类活动,避免“人祸”发生 |
D.只要克服了“人祸”,就不会出现洪灾 |
近年来,很多幼儿园为迎合家长需求,大搞知识教育、“神童”教育,幼儿园“小学化”趋向愈演愈烈。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其错误在于没有看到( )
A.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
B.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
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
刻舟求剑的故事已为大家所熟知。《吕氏春秋》这样评价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与此寓意相符合的是( )
A.按图索骥,墨守成规 |
B.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C.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
D.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
C.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
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 B.运动的实质是发展 |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D.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
中国气象局日前印发的《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出:2015年,全国各省(区、市)气象部门将形成人工影响天气,改善空气质量作业能力,在重污染且有降水形成的条件下采取相应的气象干预措施,消减雾霾,清洁空气。这说明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改善空气质量的依据
②人工影响天气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能够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必须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