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人们急切盼望回家团聚,但春运期间雾天、雪天等恶劣的天气依然持续,影响了人们的行程。这告诉我们( )
A.人类在自然界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
B.自然规律的存在与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C.人类和自然被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控制着 |
D.人们能认识自然现象但不能认识自然规律 |
宋代诗人陈与义《襄义道中》诗云:“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从生活与哲学看这首诗说明:
A.物质决定意识 | B.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有机统一 |
C.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 D.静止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
据调查,很多90后创业者并不愿意做“风口上的那头猪”。他们想做的是现在世界上没有的商业模式。在他们看来,现在行得通的模式在未来未必仍然可行而在未来行得通的模式可能现在并不被理解。这些90后创业者的方法论是
A.错误的,以主观臆造的联系代替客观规律 |
B.不可取的,好高骛远,没有从实际出发 |
C.正确的,因为创新道路不是一帆风顺 |
D.值得肯定的,因为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司马光的这句诗不仅道尽千古兴亡,也形象地说明了
A.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B.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
C.城市是社会运动的主体 | D.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
下图漫画“一切从娃娃抓起?”给我们的启示是
A.要尊重客观规律 | B.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
C.要热情支持新事物 | D.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
“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这句话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规律是事物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 B.只有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
C.规律可以为人所认识 | D.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
“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
D.运动是静止的一种特殊状态 |
2015年12月20日,深圳光明长圳洪浪村煤气站旁山体滑坡,山体滑坡已造成多栋楼坍塌,坍塌范围较大,滑坡已经造成76人失联。专家指出,这次滑坡事件的发生,天灾是一方面,人祸更值得关注。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由于“人祸”形成滑坡事件,这表明( )
A.人们能够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
B.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
C.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
D.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
对材料中“天灾”、“人祸”认识正确的是( )
A.天灾是客观规律,人们对它无能为力 |
B.“人祸”是人为带来的,对环境影响不大 |
C.要认识“天灾”形成的规律,规范人类活动,避免“人祸”发生 |
D.只要克服了“人祸”,就不会出现洪灾 |
近年来,很多幼儿园为迎合家长需求,大搞知识教育、“神童”教育,幼儿园“小学化”趋向愈演愈烈。这种“揠苗助长”的做法,其错误在于没有看到( )
A.事物运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
B.事物的运动是永恒的 |
C.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 |
刻舟求剑的故事已为大家所熟知。《吕氏春秋》这样评价刻舟求剑:“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与此寓意相符合的是( )
A.按图索骥,墨守成规 |
B.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
C.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
D.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对这个“物质”的理解,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
A.世界上存在的一切事物和现象 |
B.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
C.一切具体物质形态的总和 |
D.除了人脑以外的客观存在 |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哲学道理是( )
A.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 | B.运动的实质是发展 |
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 D.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
中国气象局日前印发的《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提出:2015年,全国各省(区、市)气象部门将形成人工影响天气,改善空气质量作业能力,在重污染且有降水形成的条件下采取相应的气象干预措施,消减雾霾,清洁空气。这说明
①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改善空气质量的依据
②人工影响天气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能够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必须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利用规律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