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主要说明的哲学寓意是
①事物的存在与发展都是动和静的统一 ②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③动也是静的表现 ④发展离不开运动变化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①②
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的时候,其城镇化、工业化的进程将出现
|
加速发展,而产业结构、消费类型也将发生重大的转变。2008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人民币,人均GDP达到3266美元,这是我们克服困难、战胜挑战的重要信心来源,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正逢其时。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之所以“正逢其时”是因为( )
A.没有量变就不可能有质变 | B.质变是量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
C.事物发展最终通过质变实现 |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
“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这句话说明了
A.事物的变化发展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响 | B.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
C.规律是客观的又是普遍的 | D.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
“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是清代阮元《吴兴杂诗》中的名句。这一名句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重视质的变化 | B.要学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
C.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D.要积极推动事物的创新 |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中国总理温家宝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再次这样强调。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这个表述,首次进入政府工作报告。体现了
A.坚持矛盾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 |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C.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 D.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段话主要体现了 (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 B.任意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 |
C.事物都有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 D.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客观性 |
“60年像长河,有缓流也有急流;60年像画卷,有暖色也有冷色;60年像乐曲,有高音也有低音;60年像史诗,有欢乐也有痛苦。”新中国60年波澜壮阔的历程表明 ( )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 B.矛盾的普遍性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 |
C.矛盾的同一性寓于斗争性之中 | D.事物发展总是与困难和曲折相伴而行 |
“书破万卷方成攀柱妙手,冰冻三尺始有扑鼻花香。”这副对联告诉我们
①量变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
②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③量变必然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
④要重视量的积累,从点滴做起
A.①③ | B.②④ | C.①④ | D.②③ |
我国1953年制定的选举法规定,农村人口和城市人口选举全国人大代表比例为8:1。在1995年修改选举法时,将这一比例修改为4:1。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选举法修正案规定,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全国人大代表,实行“同票同权”。这表明
A.发展是循环往复的过程 |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
C.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 | D.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
美国总统奥巴马11月16日在上海科技馆发表演讲。奥巴马认为“世界是互相连接的,我们所做的工作,我们所建立的繁荣,我们所保护的环境,我们所追求的安全,所有这些都是共同的,而且是互相连接的,所以21世纪的实力不在零和游戏,一个国家成功不应该以另外一个国家的牺牲作为代价。这就是我们为什么不寻求遏制中国的崛起。相反,我们欢迎中国作为一个国际社会的强大的、繁荣的、成功的成员。”21世纪的实力不在零和游戏,体现的哲理是
A.整个世界充满联系,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相互依存的 |
B.联系是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相互制约相作用的关系 |
C.联系是普遍的,我们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
D.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
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引导公众科学合理使用塑料购物袋,国务院办公厅下发通知规定,从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国范围内禁止生产、销售、使用超薄塑料袋。这体现了
A.意识活动具有计划性和目的性 | B.事物的发展具有阶段性 |
C.办事情应善于抓住本质和主流 | D.事物的发展具有曲折性 |
我们党的历史上关于统一战线中的“又联合又斗争”的策略和现阶段改革开放中“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实现祖国统一的“一国两制”的方针,其哲学依据主要是
A.事物发展的过程论 | B.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 |
C.否定之否定规律 | D.对立统一学说 |
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也就是说要注意火候。这说明()
A要不失时机地促成飞跃 B要重视内因的作用
C要坚持适度原则 D要重视量的积累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这句话告诉我们()
A.事物是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运动变化着 |
B.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一成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
C.事物的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 |
D.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