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中所示为测定A、B为两个神经元之间电流传递的实验装置,图中ab=cd。用微电极分别刺激b、c处,电流表的变化是 ( )
A.刺激b点,B神经元的细胞膜上无电位变化
B.刺激c点,A神经元的细胞膜上有电位
C.刺激b点,灵敏电流针发生2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刺激c点,灵敏电流计发生2次方向相同的偏转
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肌反射活动。下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下列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 ( )
①将药物放在A,刺激B,肌肉收缩 ②将药物放在B,刺激A,肌肉收缩
③将药物放在C,刺激B,肌肉不收缩 ④将药物放在C,刺激A,肌肉收缩
A.①④ B. ②③ C.①③ D.②④
如图所示的是酶、激素、蛋白质、抗体四者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1、2、3分别表示激素、酶、蛋白质 |
B.能产生4的细胞一定能产生3 |
C.能产生3的细胞一定能产生1 |
D.体液调节都是由物质1参与的 |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时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 |
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然后作用于靶细胞 |
D.淋巴中的淋巴细胞可以通过淋巴循环由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液 |
下列关于人体特异性免疫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有吞噬细胞参与的免疫就属于特异性免疫 | B.浆细胞是高度分化的细胞 |
C.记忆细胞的增殖和分化都形成浆细胞 | D.能与靶细胞结合的是效应B细胞 |
出现持续性糖尿的原因 ( )
①胰岛A细胞损伤 ②胰岛B细胞损伤
③肾小球病变,通透性增强 ④肾小管病变,重吸收障碍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②③
皮肤、肠黏膜组织发生炎症时,产生和释放的组织胺使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大,血浆则渗入组织间隙而形成水肿。组织胺对血管的调节方式为 ( )
A.激素调节 | B.体液调节 | C.神经调节 | D.神经激素调节 |
成年大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可能出现 ( )
A.体温升高、耗氧量减少 |
B.体温下降、耗氧量增加 |
C.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耗氧量增加 |
D.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体温下降 |
30.科学家在研究甲状腺代偿性肿大时发现,将狗甲状腺的大部分去除,残留部分不久就会肥大并恢复到原来大小,其原因是 ( )
①脑下垂体 ②大脑皮层 ③甲状腺肥大 ④胰岛
⑤促甲状腺激素 ⑥甲状腺激素减少
A.⑥→①→⑤→③ | B.②→①→⑤→③ |
C.⑥→②→①→③ | D.②→①→④→③ |
下列关于动物机体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递质和激素发挥作用后均失去活性 |
B.有些神经细胞可以分泌激素 |
C.神经细胞释放的乙酰胆碱需经血液运输发挥作用 |
D.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可通过血液运输作用与于靶细胞 |
有关神经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 )
A.脊髓、脑干属于中枢神经系统 |
B.位于大脑皮层的呼吸中枢是维持生命的必要中枢 |
C.神经系统调节机体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 |
D.高级神经中枢和低级神经中枢对躯体运动都有调节作用 |
接种卡介苗一段时间后,血液中就会出现结核杆菌抗体,这种抗体的结构单位和产生抗体的细胞及细胞器依次是 ( )
A.氨基酸、浆细胞、核糖体 | B.葡萄糖、效应T细胞、高尔基体 |
C.氨基酸、效应T细胞、高尔基体 | D.核苷酸、浆细胞、核糖体 |
可被人体免疫系统直接识别的是 ( )
A.血液中O2浓度的变化 | B.血糖浓度的变化 |
C.环境中温度的变化 | D.感染人体的流感病毒 |
下列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
A.记忆B细胞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可迅速产生大量抗体 |
B.抗原必须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才能刺激B细胞 |
C.首次接触过敏原不会出现过敏反应的病症 |
D.效应T细胞可与结核杆菌密切接触,并使之裂解 |
如果给人注射灭活的甲型流感病毒,可预防甲型流感,那么灭活病毒在体内引起的免疫反应,正确的是 ( )
A.B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B细胞,能使靶细胞裂解 |
B.T细胞接受刺激后,能释放淋巴因子 |
C.吞噬细胞接受刺激后形成效应细胞,能产生相应的抗体 |
D.T 淋巴细胞吞噬该病毒后形成浆细胞,能释放淋巴因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