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菌体的S用35S标记,P用32P标记,用该噬菌体去侵染大肠细菌后,产生许多子代噬菌体,那么在子代噬菌体中35S和32P的分布规律是(细菌体内含有32S和31P两种元素)
A.外壳内含有35S和32S,核心只含有32P |
B.外壳内只含有32S,核心只含有32P |
C.外壳内含有35S和32S,核心含有32P和31P |
D.外壳内只含有32S,核心含有32P和31P |
艾弗里和其同事进行的“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哪种物质才是转化因子?( )
A.R型的DNA | B.S型的DNA |
C.S型的蛋白质 | D.S型的多糖荚膜 |
艾弗里和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下表。从表可知
A.①不能证明S型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 |
B.②说明S型菌的荚膜多糖有酶活性 |
C.③和④说明S型菌的DNA是转化因子 |
D.①~④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有关赫尔希和蔡斯用32P标记T2噬菌体浸染细菌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噬菌体增殖过程中所需原料和能量均来自宿主菌 |
B.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肺炎双球菌体内的DNA病毒 |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和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均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
D.实验过程中保温时间过长、搅拌不充分均会使上清液放射性升高 |
下图为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部分实验过程示意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A.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 |
B.上清液中放射性较强 |
C.搅拌不充分,沉淀物中可能含有放射性 |
D.上述实验过程并不能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
用噬菌体去感染细胞内含大量的的细菌,待细菌解体后
( )
A.随细菌的解体而消失 | B.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及DNA中 |
C.仅发现于噬菌体的DNA | D.仅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中 |
将细菌在含有31P核苷酸和32S氨基酸的培养基中培养多代后,再用DNA和蛋白质分别被32P和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则噬菌体在细菌体内复制三次后,含有31P和含有35S的噬菌体分别占子代噬菌体总数的( )
A.1和1 | B.1/4和0 | C.1和0 | D.1/4和1 |
不同生物含有的核酸种类不同,下列各种生物中关于碱基、核苷酸、五碳糖种类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 |
B |
C |
D |
|
T2噬 菌体 |
烟草叶 肉细胞 |
烟草花 叶病毒 |
豌豆根 毛细胞 |
碱基 |
5种 |
5种 |
4种 |
8种 |
核苷酸 |
5种 |
8种 |
8种 |
8种 |
五碳糖 |
1种 |
2种 |
2种 |
2种 |
下列关于生物的遗传物质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生物细胞中DNA较多,所以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B.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
C.除少数病毒外,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
D.某一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只能是DNA或RNA |
下列关于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需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取、分离和鉴定 |
B.配制培养基的成分应适合肺炎双球菌的生长和繁殖 |
C.转化的有效性与R型细菌的DNA纯度有密切关系 |
D.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
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
A.用35S标记的噬菌体进行实验时,若沉淀物的放射性较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所致 |
B.用32P标记的噬菌体进行实验时,若上清液的放射性较大,可能是保温时间过长所致 |
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之所以更有说服力,是因为其蛋白质和DNA完全分开 |
D.为获得含35S和32P的噬菌体,可分别用含35S和32P的培养基培养未标记的噬菌体 |
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进行了“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 |
B.用35S标记噬菌体,侵染、离心后35S主要存在于沉淀物中 |
C.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所需原料和能量均由细菌提供 |
D.该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0%,沉淀物的放射性占90%。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A.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存在较重的大肠杆菌 |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
C.噬菌体侵染后,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
D.32P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