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经培养、搅拌、离心,检测到上清液的放射性占10%,沉淀物的放射性占90%。上清液带有放射性的原因可能是
A.离心时间过长,上清液中析出较重的大肠杆菌 |
B.搅拌不充分,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未与细菌分离 |
C.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保温时间过长,大肠杆菌裂解释放出子代噬菌体 |
D.32P标记了噬菌体蛋白质外壳,离心后存在于上清液中 |
若1个35S标记的大肠杆菌被1个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裂解后释放的所有噬菌体
A.一定有35S,其中有1个含有32P | B.一定有35S,其中有2个含有32P |
C.一定有32P,其中有2个含有35S | D.一定有32P,但不含35S |
下面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实验步骤示意图,对此实验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本实验所使用的被标记的噬菌体是接种在含有的培养基中获得的 |
B.本实验选用噬菌体作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组构组成只有蛋白质和DNA |
C.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DNA和蛋白质分开再分别检测其放射性 |
D.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没有检测到35S,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不是蛋白质 |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指()
A.细胞内DNA含量较多 |
B.绝大多数生物的遘传物质是DNA |
C.除病毒外,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 |
D.细胞内的DNA大部分在染色体上 |
艾弗里在格里菲思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实验探究“转化因子”,A、B、C、D为四个培养有R型细菌的试管,艾弗里将从S型活细菌中提纯得到的DNA、蛋白质、多糖分别加入试管中,还有一组是用DNA酶分解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之后将产物加入试管中,实验过程如图所示。经过培养后进行检查,发现没有S型细菌形成的试管是
人类探索遗传奥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
B.格里菲思利用肺炎双球菌研究遗传物质时,运用了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 |
C.摩尔根根据基因和染色体的行为存在平行关系,类比推理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 |
D.孟德尔在研究豌豆杂交实验时,运用了假说一演绎法 |
原核生物、真核生物、病毒的遗传物质分别是 ( )
①DNA ②RNA ③DNA和RNA ④DNA或RNA
A.①②③ | B.④④④ | C.①③④ | D.①①④ |
用噬菌体侵染体内含32P的细菌,细菌解体后,含32P的应是( )
A.子代噬菌体的DNA | B.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 |
C.子代噬菌体的所有部分 | D.以上都不正确 |
注射后能使小白鼠因患败血病而死亡的是( )
A.R型肺炎双球菌 |
B.加热杀死后的R型肺炎双球菌 |
C.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 |
D.加热杀死后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细菌混合 |
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 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是
A.R型细菌的蛋白质 | B.S型细菌的蛋白质 |
C.S型细菌的 DNA | D.R型细菌的糖类 |
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
A.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
B.蛋白质是遗传物质 |
C.RNA是遗传物质 |
D.DNA是遗传物质 |
图2为用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T2噬菌体专性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内)的实验,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图2中用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DNA,标记元素所在部位分别对应于图1中的⑤① |
B.锥形瓶中的培养液是用来培养32P标记的T2噬菌体的,其营养成分中应含有32P |
C.图2中的⑥⑦分别代表搅拌、离心过程,其中⑦的目的之一是让B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 |
D.噬菌体增殖需要细菌提供模板、原料和酶等 |
艾弗里在格里菲思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实验探究“转化因子”,A、B、C、D为四个培养有R型细菌的试管,艾弗里将从S型活细菌中提纯得到的DNA、蛋白质、多糖分别加入试管中,还有一组是用DNA酶分解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之后将产物加入试管中,实验过程如图所示。经过培养后进行检查,发现没有S型细菌形成的试管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