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噬菌体侵染含大量的3H的细菌,待细菌解体后,3H ( )
A.随细菌解体而消失 | B.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及DNA中 |
C.仅发现于噬菌体的DNA中 | D.仅发现于噬菌体的外壳中 |
赫尔希和蔡斯通过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实验包括六个步骤:
①噬菌体侵染细菌
②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
③上清液和沉淀物的放射性检测
④离心分离
⑤子代噬菌体的放射性检测
⑥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最合理的实验步骤顺序为( ).
A.⑥①②④③⑤ | B.②⑥①③④⑤ |
C.②⑥①④③⑤ | D.②⑥①④⑤③ |
某研究人员模拟赫尔希和蔡斯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进行了如下实验:①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②用未标记的噬菌体侵染35S标记的细菌;③用15N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标记的细菌。一段时间后进行离心分离,检测到放射性存在的主要部位依次是( )
A.沉淀、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 B.沉淀、沉淀、沉淀和上清液 |
C.沉淀、上清液、沉淀 | D.上清液、上清液、沉淀和上清液 |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
①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②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③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DNA ④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RNA
⑤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④⑤ | D.③④⑤ |
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关于细菌体内合成蛋白质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原料、模板和酶来自细菌 |
B.模板和酶来自噬菌体,核糖体和氨基酸来自细菌 |
C.指导蛋白质合成的DNA来自细菌,氨基酸来自噬菌体 |
D.指导蛋白质合成的DNA来自噬菌体,核糖体、原料氨基酸和酶等由细菌提供 |
在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是
A.R型菌的RNA | B.S型菌的RNA | C.R型菌的DNA | D.S型菌的DNA |
下列关于遗传物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
①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②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③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DNA
④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是RNA
⑤甲型流感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②④⑤ | D.③④⑤ |
用经3H标记的n个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在普通培养基中培养一段时间后,统计得知培养基中共有噬菌体m个,试问此时培养基中含有被标记的噬菌体的比例最高是( )
A.n/m | B.2n/m | C.n/2m | D.n/(n+m) |
对①~⑤这五种生物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如下表所示:
比较项目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细胞壁 |
无 |
无 |
有 |
有 |
无 |
所含核 酸种类 |
无 |
DNA或RNA |
DNA和RNA |
DNA和RNA |
DNA和RNA |
是否遵 循孟德 尔遗传 定律 |
否 |
否 |
是 |
否 |
是 |
其中最可能表示肺炎双球菌和噬菌体的分别是 ( )
A.①和② B.⑤和① C.④和② D.④和①
有种细菌会在人类的细胞之间快速转移,使人患脑膜炎。其原因是该菌的一种名为InIC的蛋白可通过阻碍人类细胞中的Tuba蛋白的活性,使细胞膜更易变形而有利于细菌的转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Tuba蛋白和InIC蛋白的合成均需要内质网的加工 |
B.该菌使人类细胞发生变形,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
C.该菌在人类的细胞之间快速转移依赖于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
D.该菌的遗传物质主要是DNA |
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 |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 |
C.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 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 |
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 |
针对耐药菌日益增多的情况,利用噬菌体作为一种新的抗菌治疗手段的研究备受关注,下列有关噬菌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宿主菌的氨基酸合成子代噬菌体的蛋白质 |
B.以宿主菌DNA为模板合成子代噬菌体的核酸 |
C.外壳抑制了宿主菌的蛋白质合成,使该细菌死亡 |
D.能在宿主菌内以二分裂方式增殖,使该细菌裂解 |
在艾弗里的实验中,用DNA酶处理从S型细菌中提取的DNA,并使DNA水解,结果R型细菌没有发生转化。下列关于这一组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此实验可以从反面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
B.此实验证明了DNA的水解产物不是“转化因子” |
C.此实验主要为了证明了DNA酶能够分解DNA |
D.此实验是艾弗里对遗传物质研究的重要工作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