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若黄雀的全部食物来自蝉和螳螂两种动物,且取食螳螂的比例占1/4,则在该食物网中,当绿色植物能量增加G千焦时,黄雀获得的能量最多增加
A.6G/125千焦 | B.3G/125千焦 | C.G/50千焦 | D.G/550千焦 |
在松毛虫肆虐的时候,辽宁西部章古台地区的几十亿株樟子松树树毁于一旦,这是由于违背了
A.物种多样性原理 | B.协调与平衡原理 |
C.整体性原理 | D.物质循环再生原理 |
某化工厂的污水池中含有一种有害的难以降解的有机化合物A。研究人员用化合物A、磷酸盐、镁盐以及微量元素配制的培养基,成功筛选到能高效降解化合物A的细菌(目的菌)。实验的主要步骤如下图所示。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培养基中加入化合物A的目的是__________,这种培养基属于____培养基。
(2)“目的菌”生长所需的氮源和碳源是来自培养基中的______。实验需要振荡培养,由此推测“目的菌”的呼吸作用类型是________。
(3)转为固体培养基时,常采用平板划线的方法进行接种,此过程中所用的接种工具是______,操作时采用______灭菌的方法。
(4)实验结束后,使用过的培养基应该进行灭菌处理才能倒掉,这样做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某同学计划统计污水池中“目的菌”的总数,他选用10-4、10-5、10-6稀释液进行平板划线,每种稀释液都设置了3个培养皿。从设计实验的角度看,还应设置的一组对照实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对照实验的目的是证明______________过程中是否被杂菌污染。
下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机制的模式图,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该图若表示反射弧,兴奋都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 |
B.该图若表示突触的结构,则图中的b代表突触间隙 |
C.若图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则d代表促甲状腺激素 |
D.若图示细胞免疫的过程,则b为效应B细胞,c代表抗体 |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动物可通过特殊的行为在同种或异种生物间传递信息 |
B.植物生长素对植物生长的调节属于信息传递中的化学信息 |
C.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只能来源于同种或异种的生物 |
D.牧草生长旺盛时,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信息,这对食草动物有利,对牧草不利 |
关于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能量的初始来源只有太阳能 |
B.食物链各营养级中10%~20%的能量会被分解者利用 |
C.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
D.富营养化水体出现蓝藻水华的现象,可以说明能量流动的特点 |
下图是自然界碳循环的简图,据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为分解者,乙为消费者,丙为生产者 |
B.①②③表示CO2 通过甲、丙、乙的作用进入大气中 |
C.④表示大气中CO2进入生物群落的主要途径 |
D.碳元素以无机物形式在丙→乙→甲所示的渠道流动 |
关于生态系统的碳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碳循环具有全球性 |
B.碳在生物界和无机环境间循环往复 |
C.碳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体内要通过生产者 |
D.碳从生物体内去到无机环境只能通过呼吸作用 |
下列关于消费者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消费者在食物网中可占有任何一个营养级 |
B.绝大多数动物是消费者 |
C.消费者都直接或间接以绿色植物为食 |
D.消费者都是异养生物 |
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d过程代表光合作用,b过程代表呼吸作用 |
B.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 |
C.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
D.碳元素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 |
关于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专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也不一定是分解者,而有可能是生产者或消费者 |
B.分解者将动植物遗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可以供硝化细菌再利用 |
C.分解者不一定都是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一定都是分解者 |
D.分解者分解动植物遗体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绿色植物同化作用再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