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对某生态系统的一个蜘蛛种群的能量进行定量分析,得出了能量流经这种肉食动物的有关数据如下所示(能量以有机物质量表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被蜘蛛吃下未被蜘蛛同化的能量将传递给分解者 |
B.图中X代表用于蜘蛛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
C.根据图中的数据不能算出猎物种群和蜘蛛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
D.在食物链中,蜘蛛至少位于第二营养级 |
一个完整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A.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
B.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
C.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
D.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无机环境 |
钓鱼岛和钓鱼岛周围海域中所有的巴浪鱼,在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中分别属于
A.生命系统和群落 | B.群落和种群 |
C.生态系统和种群 | D.群落和个体 |
下列有关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才能进入生物群落 |
B.只能通过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才能返回无机环境 |
C.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先后进行 |
D.无机环境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
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5:1左右,其性别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产生较多的雌鳄。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A.调节生物种间关系,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B.影响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
C.维持正常生命活动,调节内环境的稳态 |
D.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 |
对下列几种微生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酵母菌 ②乳酸菌 ③硝化细菌 ④蓝藻 ⑤烟草花叶病毒 ⑥噬菌体
A.从组成成分上看,所有生物都含有蛋白质和DNA |
B.从结构上看,①为真核生物,②③④⑥为原核生物 |
C.从代谢类型上看,①②为异养生物,③④为自养生物 |
D.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看,①②③是分解者,④是生产者 |
对下列几种微生物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①酵母菌 ②乳酸菌 ③硝化细菌 ④蓝藻 ⑤烟草花叶病毒 ⑥噬菌体
A.从组成成分上看,所有生物都含有蛋白质和DNA |
B.从结构上看,①为真核生物,②③④⑥为原核生物 |
C.从代谢类型上看,①②为异养生物,③④为自养生物 |
D.从生态系统的成分上看,①②③是分解者,④是生产者 |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各营养级的生物共形成一条食物链,这是能量流动的渠道 |
B.②与①的比值表示由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 |
C.④表示通过呼吸作用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 |
D.每个营养级的能量输出除③④外,还能流入下一营养级 |
某地的一种金龟子专以大象的粪便为食,大象是初级消费者,假设第一营养级的能量为2.5×108kJ,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①金龟子处于第三营养级
②金龟子属于分解者
③流向金龟子的能量至少为2.5×106 kJ
④金龟子从第二营养级获得能量为零
A.①③ | B.②④ | C.只有② | D.只有① |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 Q2为次级消费者。对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其中分析不正确的是:(注:图中a、a1、a2表示上一年留下来的能量,e、e1、e2表示呼吸消耗量)( )
A.b+c+d+e为本年度流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
B.c1表示初级消费者中被次级消费者所同化的量 |
C.b和d之一,可代表生产者传递给分解者的能量 |
D.初级消费者产生的粪便中所含的能量是包含在c中的 |
关于物质循环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产者和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
B.消费者与无机环境之间可以直接进行碳循环 |
C.物质循环在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进行 |
D.不同的生态系统,都能独立地进行各自的物质循环 |
下图表示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关于此食物网的叙述,正确的是
A.该食物网共有4条食物链 |
B.野兔、鹿及昆虫均为初级消费者 |
C.狼和云豹在不同食物链上均属于同一营养级 |
D.如果土壤受到污染,鹰体内的污染物积累浓度可能最高 |
假如某生态系统由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a→b→c→d,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a、b、c、d所含的有机物总量分别为m1、m2、m3和m4。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四种生物中所含的能量归根到底来自于a通过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
B.在一段时间内,若b种群数量增加,则a种群数量下降,d种群数量增加 |
C.若m1<5m2,则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遭到破坏 |
D.d个体所含的有机物的质量一定比c个体所含的有机物质量小 |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4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定这4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总量,如图所示。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增加,则会引起( )
A.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下降 |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增加 |
C.甲、丁的种群数量下降,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
D.甲的种群数量下降,丙、丁的种群数量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