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陆地生态系统中生活着三叶草、蜗牛、鸫和雀鹰等生物,其中雀鹰捕食鸫,鸫吃蜗牛,蜗牛吃三叶草。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生态系统组成成分分析,蜗牛属于 ;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分析,三叶草处于第 营养级。
(2)研究雀鹰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 。若该生态系统被某重金属污染,该重金属会通过食物链逐级积累和浓缩,并对雀鹰造成严重危害,这种现象称为 。
(3)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所需的能量归根结底来自 ,最终都将以 的形式耗散到周围空间。
某弃耕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刷构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 |
B.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若标记的田鼠部分被刷捕食,则导致估算结果偏小 |
C.田鼠和刷同化的能量中部分用于生长、发育、繁殖,部分以热能形式散失 |
D.刷和田鼠之间存在捕食关系,这一种间关系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生态学者对某弃耕荒地不同营养级的能量流动数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表(单位:略)
营养级 |
同化能量 |
未被利用能量 |
分解者分解量 |
呼吸释放量 |
A |
471.8 |
293 |
12.5 |
96.3 |
B |
12.6 |
5 |
微量 |
7.5 |
C |
70 |
36.5 |
2.1 |
18.8 |
(1)由表可知能量流动的特点是________,原因是下一营养级不能获得表中的________个方面的能量。
(2)据表分析第二营养级到第三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该荒地的群落演替类型为________。
(3)调查A中某生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该方法的抽样原则是______________。
(4)生产者的绿色吸引消费者前来捕食,这属于哪种类型的信息传递:________________ ;体现了信息传递的________________作用。
图1是生态系统的碳循环部分示意图,其中甲、乙、丙、丁组成该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图2是一个由5种生物组成的食物网;图3所示为桑基鱼塘农业生态系统局部的能量流动,图中字母代表相应能量。据图回答以下问题:
(1)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之间的相互内在关系是物质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 。
(2)图1中缺少两个重要过程,请用文字和箭头的形式补充:无机环境→丁、 。
(3)若图2中的乙大量减少,则短期内戊的数量会 。
(4)图3中的C和B1+C1+D1可表示桑树和蚕用于 的能量。
(5)桑基鱼塘生态系统能充分利用废弃物中的能量,形成无废弃物农业,这主要遵循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同时,通过饲养家禽、家畜,栽培食用菌,提高农民经济收入,使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相互协调,这又体现了生态工程的 原理。我国西北一些地区年降雨量少,适宜种植灌木和草,却被硬性规定种植属于乔木的杨树,致使许多地方的杨树长成半死不活状。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是违背了 原理。
下图是某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h、i、j、k表示不同用途的有机物(j是未利用部分),方框大小表示使用量,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多选)
A.该生态系统固定的CO2量多于各h产生的CO2总量 |
B.h中能量以热能形式散失,但k中的能量可被生产者吸收利用 |
C.生产者i的量等于被初级消费者同化的有机物的量 |
D.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可调节能量流向但不能调节物质的流向 |
甲、乙两个湖泊生态系统原来基本相似,但其中一个湖泊因附近农田过度使用化肥而被污染。下图表示目前两个湖的光合作用速率随着水深的变化情况。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比较甲、乙两湖的光合速率可知受到污染的湖是甲湖 |
B.甲湖水深超过10m的区域主要分布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 |
C.甲、乙两湖中植物的分层分布直接与光照有关 |
D.甲湖固定的太阳能总量和能量传递效率都比乙湖高 |
下图表示能量流经某生态系统第二营养级示意图(单位J/cm2·a),据图分析,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图中A为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即第二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 |
B.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是20J/cm2·a |
C.C比B的能量少的原因是B的遗体、残骸中的能量被分解者利用而未传递下去 |
D.该生态系统第一营养级同化的能量至少为400 J/cm2·a |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功能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与温带森林生态系统相比较,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中枯枝落叶分解的速率快 |
B.无机环境中的能量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
C.动物以尿作为存在或领域的一种标记,实质是向外传递化学信息 |
D.在草→松鼠→狐→山狮食物链中,如果松鼠要5Km2的生活面积才能满足自身的能量需求,那么山狮的生活面积至少是125Km2 |
(9分)某生物兴趣小组对校园中四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进行研究。
(1)进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调查常采用 法。
(2)土壤动物具有趋暗、趋湿、避高温的习性,为了探究土壤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兴趣小组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从选取的样土中收集小动物,他们这一装置不够完善,请你帮助该小组的同学们完善该装置: ,收集瓶中加入70%的酒精的用途是 。
(3)校园中四种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中小动物数量如下图:
土壤动物群落数量出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单位面积土壤动物总数量在7月左右出现高峰期的原因可能是
。
(4)土壤动物在生态系统中的成分一般是 。其群落结构和数量与土壤中有机物的含量关系十分密切。分析右图可推测,四种植被类型中土壤中有机物含量最低的是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若黄雀的全部食物来自蝉和螳螂两种动物,且取食螳螂的比例占1/4,则在该食物网中,当绿色植物能量增加G千焦时,黄雀获得的能量最多增加
A.6G/125千焦 | B.3G/125千焦 |
C.G/50千焦 | D.G/550千焦 |
下表是对某水生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贮存的能量(Pn=Pg-R),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102千焦/m2/年分析回答:
|
Pg |
Pn |
R |
A |
15.9 |
2.8 |
13.1 |
B |
870.7 |
369.4 |
501.3 |
C |
0.9 |
0.3 |
0.6 |
D |
141.0 |
61.9 |
79.1 |
E |
211.5 |
20.1 |
191.4 |
(1)能量流动是从 (填字母)营养级开始的。理由是 。
(2)写出该能量流动的食物链 ,该食物链能否继续延长 (能或不能)理由是 。
(3)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三营养级流到第四营养级的传递效率是 。
(4)从能量输入和输出角度看,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否增加 (增加或不增加),说明理由 。
(5)如果该生态系统受到重金属污染,受害最严重的营养级是 ,简述其原因 。
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大豆 |
B.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关系 |
C.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更小 |
D.b点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原因是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且食物增加 |
下表为三个稳定草原生态系统中植物调查的统计数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草原类型 |
草甸草原 |
典型草原 |
荒漠草原 |
植物总种数 |
160 |
100 |
80 |
平均种数(种数/平米) |
20 |
18 |
10 |
平均产量(千克干重/公顷) |
2000 |
900 |
200 |
旱生植物的种数比例(%) |
25.0 |
49.1 |
78.0 |
A.在植物丰富的区域采用样方法获得数据
B.典型草原中各种群密度均大于荒漠草原
C.流经草甸草原的总能量一定大于典型草原
D.由表可知荒漠草原旱生植物丰富度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