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反应在细胞质基质和线粒体内均能完成的是( )
A.葡萄糖→丙酮酸 | B.丙酮酸→酒精+CO2 |
C.ADP+Pi+能量→ATP | D.H2O→[H]+ O2 |
在a、b、c、d条件下,测得某植物种子萌发时CO2和O2体积变化的相对值如下表。若底物是葡萄糖,则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a条件下,呼吸产物除CO2外还有乳酸 |
B.b条件下,有氧呼吸消耗的葡萄糖比无氧呼吸多 |
C.c条件下,无氧呼吸最弱 |
D.d条件下,产生的CO2全部来自线粒体 |
科学家用含18O的葡萄糖来追踪有氧呼吸中的氧原子,发现其转移途径是( )
A.葡萄糖→丙酮酸→水 | B.葡萄糖→丙酮酸→氧 |
C.葡萄糖→氧→水 | D.葡萄糖→丙酮酸→二氧化碳 |
如图表示某植物的非绿色器官在氧浓度为a、b、c、d时,CO2释放量和O2吸收量的变化。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
A.氧浓度为a时最适于储藏该植物器官 |
B.氧浓度为b时,无氧呼吸消耗葡萄糖的量是有氧呼吸的5倍 |
C.氧浓度为c时,无氧呼吸强度最弱 |
D.氧浓度为d时,有氧呼吸强度与无氧呼吸强度相等 |
如图表示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之间的关系,下列分析中不正确的是 ( )
A.过程④进行的场所是线粒体 | B.暗反应包括⑤和②两个过程 |
C.过程③和④都能产生ATP | D.过程①进行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 |
细胞内糖分解代谢过程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细胞能进行过程①和③或过程①和④ |
B.真核细胞的细胞质基质中能进行过程①和② |
C.动物细胞内,过程②比过程①释放的能量多 |
D.乳酸菌细胞内,过程①产生[H],过程③消耗[H] |
将酵母菌进行离心处理,然后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以下模拟实验。最终能通过细胞呼吸产生CO2和H2O的试管是 ( )
A.甲、乙、丙 | B.甲和丙 | C.乙和丙 | D.甲、乙、丙、丁 |
下图是细胞中糖类合成与分解过程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过程①只能在线粒体中进行,过程②只能在叶绿体中进行 |
B.过程①产生的能量全部都储存在ATP中 |
C.过程②产生的O2中的氧来自H2O |
D.过程①和②中均能产生[H],且二者还原的物质相同 |
关于叶肉细胞在光照条件下产生ATP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无氧条件下,光合作用是细胞ATP的唯一来源 |
B.有氧条件下,线粒体、叶绿体和细胞质基质都能产生ATP |
C.线粒体和叶绿体合成ATP都需要氧 |
D.暗反应消耗的ATP可来源于线粒体和叶绿体 |
按下表设计进行实验,分组后在相同的适宜条件下培养8~10小时,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实验材料 |
取样 |
处理 |
分组 |
培养液 |
供氧情况 |
|
适宜浓度酵母菌液 |
50 mL |
破碎细胞 (细胞不完整) |
甲 |
25 mL |
75 mL |
无氧 |
乙 |
25 mL |
75 mL |
通氧 |
|||
50 mL |
未处理 |
丙 |
25 mL |
75 mL |
无氧 |
|
丁 |
25 mL |
75 mL |
通氧 |
A.甲组不产生CO2而乙组产生 B.甲组的酒精产量与丙组相同
C.丁组能量转换率与丙组相同 D.丁组的氧气消耗量大于乙组
利用地窖贮藏种子、果蔬在我国历史悠久。地窖中的CO2浓度较高,有利于( )
A.降低细胞呼吸强度 | B.降低水分吸收 |
C.促进果实成熟 | D.促进光合作用 |
生物实验常通过观察某些颜色变化来获得实验结果。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利用金鱼藻观察叶绿体时,不需要染色 |
B.健那绿染液可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 |
C.乙醇在碱性条件下能与灰绿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反应变成橙色 |
D.醋酸洋红染液可使细胞中的染色体着色 |
下列有关物品保存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35℃左右及低氧环境中蔬菜保鲜效果最好 |
B.密封包装的新鲜鸡肉,常温下保持数年不变质 |
C.种子入库前必须进行干燥处理 |
D.真丝织物含有大量的纤维素,因此要注意防潮 |
现有一瓶掺有酵母菌的葡萄糖液,吸进氧气的体积与放出二氧化碳的体积之比为 3∶5,这是因为( )
A.有1/4的酵母菌在进行有氧呼吸 |
B.有1/3的酵母菌在进行有氧呼吸 |
C.有1/2的酵母菌在进行有氧呼吸 |
D.有2/3的酵母菌在进行有氧呼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