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的花药通过无菌操作,接入试管,经过如图 所示过程培育成试管苗。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c、d 中的植物细胞都具有全能性,且全能性的表达程度相同 |
B.a、b、c 的培养基中都有琼脂、有机物、水、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物质 |
C.水稻花药经 a~d 发育成试管苗的过程涉及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等细胞分裂方式 |
D.只要调节培养基中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就能诱导 b 中的愈伤组织分化成试管苗 |
下列关于植物体细胞杂交的叙述,错误的是
A.不同种植物原生质体融合的过程属于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 |
B.参与杂种细胞壁形成的细胞器主要是线粒体和核糖体 |
C.植物体细胞杂交技术可克服生殖隔离的限制,培育远缘杂种植株 |
D.杂种植株表现出的性状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 |
下列关于细胞工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电刺激可诱导植物原生质体融合或动物细胞融合 |
B.去除植物细胞壁和将动物组织分散成单个细胞均需酶处理 |
C.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经抗原免疫小鼠的B淋巴细胞融合可制备单克隆抗体 |
D.两种二倍体植物体细胞杂交子代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 |
下列事实能体现体细胞全能性的是
A.诱导小鼠肝细胞分化成多种组织细胞 |
B.小麦的种子萌发长成幼苗 |
C.小麦花粉经离体培养发育成单倍体植株 |
D.棉花根尖细胞经诱导形成幼苗 |
【生物——现代生物科技专题】Rag2基因缺失小鼠不能产生成熟的淋巴细胞。科研人员利用胚胎干细胞(ES细胞)对Rag2基因缺失小鼠进行基因治疗。其技术流程如图:
(1)步骤①中,在核移植前应去除卵母细胞的_________,此技术属于________工程范畴。
(2)步骤②中,重组胚胎培养到 期时,可从其__________中分离出ES细胞。培养ES细胞时,为满足细胞代谢的需要,可在培养基中加入的天然成分是_______________。
(3)步骤③中,在构建含有Rag2基因的表达载体时,可以根据Rag2基因的 设计引物,利用__________技术扩增Rag2基因片段。并且同时用HindIII和PstI限制酶分别在片段两侧进行酶切获得Rag2基因片段,这样做的目的是: 。为将该片段直接连接到表达载体,所选择的表达载体上应具有_________酶的酶切位点。
(4)为检测Rag2基因的表达情况,可提取治疗后的小鼠骨髓细胞的蛋白质,用 进行杂交实验。
对细胞全能性的表达正确的是( )
A.离体的植物细胞均能够表现出全能性 |
B.动物细胞融合标志着动物细胞全能性的实现 |
C.花粉可培育成单倍体植株是细胞全能性的表现 |
D.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依据的原理是细胞的全能性 |
要想通过体细胞杂交技术获得杂种植物,下列各套步骤中正确的是( )
A.分离原生质体→诱导原生质体融合→再生细胞壁→组织培养→杂种植株 |
B.分离原生质体→原生质体自然融合→再生细胞壁→组织培养→杂种植株 |
C.病毒诱导原生质体融合→组织培养→杂种植株 |
D.分离原生质体→脱分化→再分化→杂种植株 |
关于单克隆抗体的生产和应用,错误的是( )
A.对小动物注射特定抗原以获取所需的B细胞 |
B.融合并筛选特定的杂交瘤细胞,原代培养产生遗传物质改变后才能进行传代培养 |
C.特定的单克隆抗体可制成试剂,用于检测人体是否受某种抗原的感染 |
D.治疗癌症的“生物导弹”原理之一是利用单克隆抗体的特异性识别癌细胞 |
在下列选项中,不需要采用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的是 ( )
A.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获得多倍体植株 |
B.利用花药离体培养得到单倍体植株 |
C.利用基因工程培养抗棉铃虫的棉花植株 |
D.利用细胞工程培养“番茄一马铃薯”杂种植株 |
植物体细胞杂交尚未解决的问题是 ( )
A.去掉细胞壁,分离出有活力的原生质体 |
B.将杂种细胞培育成植株 |
C.让杂种植物按照人们的需要表现出亲本的性状 |
D.尚未培育出属间杂种植物 |
下列不属于动物细胞工程应用的是( )
A.大规模生产干扰素,用于抵抗细菌产生的外毒素 |
B.为大面积烧伤的病人提供移植的皮肤细胞 |
C.大规模生产单克隆抗体 |
D.利用胚胎移植技术,加快优良种畜的繁殖 |
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的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概括性描述,模型构建是生物学教学、研究和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对下列两个生物概念模型的理解或者分析错误的组合是 ( )
①若图1表示基因工程的操作流程图,则C表示重组质粒,D是受体细胞
②若图1表示植物体细胞杂交过程,则A、B在融合前必须经过特殊处理——制备原生质体,形成的C称为杂种细胞,从C到D需要的技术是植物组织培养
③若图2中B是核移植技术,C是胚胎移植技术,则形成d的过程体现了高度分化的动物体细胞也具有全能性
④若图2中B表示下丘脑,C表示垂体,切断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对胰岛的影响比对甲状腺、肾上腺的影响更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