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西部大开发,要切实搞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大力植树种草,治理水土流失,防治沙漠化等。
(1)西部大开发过程中,“退耕还林、还草”的目的是处理好 同 、 、 的关系,走 的道路。
(2)根据群落演替的原理分析,如果草原的载畜量过大,将会造成牧草的 ,引起 的减少,甚至消耗殆尽, 就会取而代之。由此可以看出,人类的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 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请分析下面三段材料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发源于中国本土的“中华蜜蜂”(简称“中蜂”),蜂蜜产量较低但营养均衡。而来源于意大利的蜜蜂(简称“意蜂”),蜂蜜产量较高但营养和口感较差,蜂农为了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选择养殖意蜂。
材料二:意蜂能杀死中蜂蜂王,其原理是意蜂翅膀振动频率与中蜂相仿,导致中蜂中的守卫蜂无法识别,放其进入蜂巢。意蜂还会将对自己不造成严重危害的囊状幼虫病等一些新的传染病带给中蜂,造成中蜂大量死亡。
材料三:意蜂要在10℃以上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工作,其嗅觉灵敏度较低,不易发现那些分散、零星开花的低矮灌木和草本植物,而这些植物只能依赖中蜂授粉。当中蜂被意蜂取代时,会令多种植物授粉受到影响。
(1)蜜蜂的集群分布属于种群的 特征;意蜂的“翅膀振动频率”属于 信息。
(2)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蜜蜂属于 。材料二中所涉及的生物种间关系有 。
(3)在60多年前,北京地区的农户们大约拥有4万群中蜂,下图是意蜂引入后,中蜂λ值的变化曲线,则曲线中中蜂种群数量减少的区段是 段,曲线上 点对应的中蜂种群数量最少。
(4)若意蜂的引入造成中蜂灭绝,则生态系统的群落发生了演替,该演替的类型是 。
下图①~④分别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问题。
(1)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
A. ;B. ;C. ;D. 。
(2)②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 。
(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 。
(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曲线是 。
(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 。
生态农业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
下面是两种生态农业模式:
模式1 鸡-猪-鱼立体养殖模式:一亩鱼池配6~8头猪,100~120只鸡,鱼池中各种鱼的比例大致为:花白鲢占20%,草鱼占40%,鲤鱼、鳙鱼占40%,每亩投放鱼苗4500尾。每天从鸡舍中收集新鲜的鸡粪晒干,经初步发酵后混入一定量饲料喂猪,猪粪喂鱼。
模式2 “四位一体”生态模式:以太阳能为动力,以沼气为纽带,将日光温室、沼气池、蔬菜种植和温室养猪相结合的一种新的农业生产模式。请分析回答有关问题:
(1)在模式1中,必须注意某种鱼的投入数量,不宜超过该鱼在生态系统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鱼塘中不同鱼类生活在不同水层,体现了生物群落在垂直结构上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
(2)如图表示是某池塘中鲢鱼平均尾重变化情况,由曲线可知,生物体的生长呈______________型曲线,根据图示结果,最佳捕捞时间是在投放后的______个月左右。
(3)模式2中,光能输入生态系统的途径是_______________,沼气池中的产甲烷杆菌在生态系统中属于__________(成分)。
(4)建立以沼气为中心的“四位一体”生态工程主要遵循的生态工程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为某同学根据相关知识点构建的知识模型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A为裸岩阶段,C为灌木阶段,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演替。在此过程中,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会________(填“增强”或“减弱”)。
(2)若B表示食草动物,则A属于______营养级。若C增加1kg,则至少需要消耗A________kg。
(3)若B表示生物群落,A、C表示大气中的CO2库,则完成B→C过程的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4)若A表示日照,B表示盛开的桃花,C表示被花香吸引的昆虫,则在A→B、B→C之间传递的信息种类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有一种信息是___________。
下图是某一动物物种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请回答:
(l)图中的增长曲线是___________形,表示K值的一点是___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___________。
(3)迁入种群第2年后,增长明显加快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环境因素主要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选用了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原生动物进行以下实验,各取10只原生动物A和B,以同一种杆菌为饲料,分别放在相同容积的容器中单独培养,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表。
天数/天 动物/只 |
2 |
4 |
6 |
8 |
10 |
12 |
14 |
16 |
A |
15 |
60 |
80 |
81 |
80 |
82 |
81 |
80 |
B |
12 |
35 |
50 |
60 |
61 |
62 |
60 |
62 |
请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原生动物A单独培养6天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生态学上称此数量为 。
(2)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单独培养时,A、B种群增长都属于 型增长。
(3)如果将原生动物A和B放在同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假如有一个种群全部消亡了,那么能够生存下来的种群最可能是 ,判断的理由是 。但达到稳定状态时,种群数量比单独培养时要 。
(4)有人提出一种观点:混合培养时,生存下来的生物产生了杀死另一种生物的物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以证明其观点是否正确,你的实验思路是 。
(11分)甲图表示某草原上仓鼠种群数量变化图(K0表示仓鼠种群在理想状况下的环境容纳量),乙图为甲图中仓鼠所摄入能量的去路(字母表示相应能量)。请回答:
(1)据甲图分析,仓鼠的种群数量呈 型增长;当某种天敌进入一段时间后,仓鼠种群数量达到了相对稳定状态,则天敌最可能进入的时间在 处;在捕食压力下,仓鼠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在 之间。
(2)乙图中A属于 营养级的能量,B表示 。
(3)乙图中所缺的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 。
(4)若B中能量为l.5×109 kJ,C中能量为l.4×109kJ,某种天敌同化的能量为4.2×107 kJ,则该生态系统中从仓鼠到其天敌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
下图为某湖泊生态系统部分组成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苔草带到沉水植物带,地表分布不同类型生物,这属于群落的_________结构。对3、4带植物影响差异较大的生态因素主要是CO2浓度和___________。
(2)图中从5~2植物带类型的演变过程,属于___________(初生∕次生)演替。如果气候条件适宜,从苔草带阶段最终将演变为_________阶段。
(3)小瓜虫寄生在鱼皮肤中,在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其属于___________。若图中的生物组成食物网,则不应包括的图中生物是__________。
(4)图中Ⅱ表示的生物摄入的能量一部分储存在粪便中,其余成为______的能量;该能量除用于_________外,其余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生长、发育和繁殖中的能量一部分成为遗体残骸,被分解者分解,其余被___________摄入。
为研究酵母菌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下操作,请分析回答下面的问题。
按下表所列条件进行了A、B、C 3组实验,用50 mL锥形瓶作为培养器皿,棉塞封口,静置培养,其他实验条件均相同。
试管 编号 |
培养液/mL |
无菌水/mL |
酵母菌 母液/mL |
温度/℃ |
A |
10 |
— |
0.1 |
28 |
B |
10 |
— |
0.1 |
5 |
C |
— |
10 |
0.1 |
28 |
(1)为提高实验的精确度,吸取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试管 ,每次计数要做 。
(2)本实验想研究 因素对酵母菌数量增长的影响;预测此实验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的一组是 组。
请根据调查某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样方法调查时,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常用的取样方法有 和 ,其中 (方法)适用于调查地块的长与宽相差不大的地块。
(2)调查不同的植物类型时样方面积应该不同,如调查乔木种群密度时样方面积要比调查草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的样方面积 。
(3)若某长条形地块长、宽为100m×50m,如果要等距抽取10个样方,则抽样时相邻样方的中心距离为 。若调查中小样方为1m×1m,对某种植物种群调查的结果为:12株、18株、16株、16株、15株、13株、15株、11株、13株、13株,则所调查种群的密度为 。(保留整数)
为了摸清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组成情况,某生物小组调查并统计了该草原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如下表所示(表中“+”表示构成食物关系):
动物 食物 |
甲 |
乙 |
丙 |
丁 |
戊 |
己 |
乙 |
+ |
|
|
|
|
|
丙 |
+ |
+ |
|
|
|
|
丁 |
+ |
|
|
|
|
|
戊 |
+ |
|
+ |
+ |
|
|
己 |
|
|
+ |
|
|
|
庚 |
|
|
|
|
+ |
+ |
表中甲为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者,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上表中未列出的的该草原生态系统的成分是 ,该草原生态系统的功能是 。
(2)该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包含 条食物链,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
,所处营养级最多的生物是 。
(3)丙与戊的关系是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使得乙(戊)突然大量死亡,则丙(丁)的数量变化趋势是 。
(4)该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遭破坏后,进行的群落演替属于 。
(5)如果自然条件发生不可预知的变化,导致戊生物突然全面消亡,此时状态下如庚欲获得1kg 能量,则从理论上至少需要消耗甲 kg(营养级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10%,且下一营养级取食上一营养级的食物比例相等)。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对于不同种类的生物采用的方法存在着差异。
(1)植物——样方法。某同学采用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计数,下面是其中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图中黑点表示该种植物),对该样方中该种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 。
(2)动物——标志重捕法。在对某池塘内鲫鱼种群数量调查时,第一次捕获200尾,全部进行标志后放生;第二次捕获160尾,其中有标志的鲫鱼有10尾,则该池塘内鲫鱼的总数约为 。
(3)昆虫——去除取样法。对于某些隔离带的稳定种群,可以通过连续捕捉一定次数,根据捕获量的减小来估计种群大小。由于每次捕获后不放回,理论上种群数量应当越来越少,因此,我们把每次捕获数加到前面所捕获的总数上,得到捕获积累数,以推算种群数量。以捕获积累数为x轴,每次捕获数为y轴,根据数据描点作直线向右延伸与x轴的交点即为种群估计数。假如在某田块(120 m2)连续捕虫8次,得到下表数据。
捕获次数 |
每次捕获数(Y) |
捕获积累数(X) |
1 |
72 |
72 |
2 |
63 |
135 |
3 |
44 |
179 |
4 |
32 |
211 |
5 |
23 |
234 |
6 |
17 |
251 |
7 |
16 |
267 |
8 |
15 |
282 |
①依数据作图,并据图分析该昆虫种群平均密度大约是 只/平方米。
②如果你捕获到的昆虫数并不是递减的,请分析发生这种情况的可能原因。
(1)某大豆田的主要食物链由植物→田鼠→鼬构成。生态学家对此食物链能量流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表,单位是J/(hm2•a)。
植物 |
田鼠 |
鼬 |
||||
固定的 太阳能 |
摄入量 |
同化量 |
呼吸量 |
摄入量 |
同化量 |
呼吸量 |
2.45×1011 |
1.05×109 |
7.50×108 |
7.15×108 |
2.44×107 |
2.25×107 |
2.18×107 |
①能量从植物传递到田鼠的效率是________________%(保留一位小数点)。
②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________________决定的;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田鼠种群密度。在2hm2范围内,第一次捕获并标记40只田鼠,第二次捕获30只,其中有标记的15只。该种群密度是____________只/hm2。若标记的部分田鼠能主动逃避陷阱,这样导致种群密度估算结果_____________。对捕获的田鼠进行性比例调查,发现其雌雄比例稍大于1,其性比例____________(有利/不利)于种群增长。
③田鼠用于自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除了流入下一级外,还有可能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
(2)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右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④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 猛禽除了捕鼠外也会捕食鼬,猛禽属于第______________营养级,请画出该生态系统的食物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细胞铜绿微囊藻大量繁殖可形成水华.受到广泛关注。下面是有关铜绿微囊藻的研究.请回答问题:
(1)利用配制的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8d.每天定时测定其细胞数量,发现铜绿微囊藻数量呈指数增长.短时间内产生大量个体,这是因为铜绿微囊藻具有 等特性。
(2)某同学用x培养液培养铜绿微囊藻时,加入粉绿狐尾藻(一种高等水生植物).结果铜绿微囊藻生长受到明显抑制.重要的原因是这两种生物在利用 等资源时存在显著的竞争关系。
(3)也有人提出假设:粉绿狐尾藻能产生化学物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请利用下列实验材料用具.完成实验设计.探究该假设是否成立。
材料用具:铜绿微囊藻.粉绿狐尾藻,用于配制x培养液的各种无机盐,500 ml锥形瓶,蒸馏水,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盖玻片.玻璃缸,微孔滤膜(可以除菌)等。
实验步骤:
①材料准备:在装有7000 ml蒸馏水的玻璃缸中种植一定数量且生长良好的粉绿狐尾藻.在适宜条件下培养8 d。准备接种用的铜绿微囊藻。
②培养液配制: (2分)。
③实验分组:取锥形瓶6只,分为两组 (2分)。
④接种与培养: (2分)。
⑤观察与统计:每天定时用血球计数板对6只锥形瓶内铜绿微囊藻细胞进行计数.计算平均值.比较两组细胞数量的差异。
(4)若(3)中假设成立.则实验结果是 (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