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图为种群的年龄结构锥体,乙图为我国20世纪60~70年代人口年龄结构,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图年龄组成的三种类型为 、 和 。
A型的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 ;
C型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 。
(2)乙图所示为 型的种群,图中 个体多, 个体少。
(3)20世纪60~70年代,我国人口(种群)组成与乙图相似,所以在以后一段时期内,我国人中发展趋势为 。我国实行 政策后,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子女,目前人口增长已进入6‰的低生育水。
(8分)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a、c、d的营养关系为a→c→d,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
(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 。
(2)若d大量死亡,则一定时间内种群密度增加的种群是 ,种群密度减少的种群是 。
(3)若持续干旱使a大量死亡,c和d种群密度将会 。
(4)当受到外界的轻微干扰后,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说明该系统具有 。与热带雨林相比,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低、高)。
(5)为了调查该系统c种群的密度,捕获了50个个体,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
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40个个体,其中有5个带有标记,c种群的数量约为 个。
(6)除题中生物类群外,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还应有________才能保证其物质循环的正常进行。
下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食物和空间等资源条件的限制,种群内个体增长符合图中第 条曲线;
(2)食物最可能成为种群增长的限制因素开始于 段;
A.ab B.bc C.cd D.de
(3)若该图表示某鱼类种群增长曲线,希望长期获得较高的鱼
产量,最好在超过 时刻处进行捕捞,并使捕捞后的
鱼种群数量保持在 值处;
(4)下列有关种群“S”型增长曲线的正确说法是( )
A.“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
B.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
C.种群增长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
D.“S”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
图4—22示某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情况,请据图回答:
(1)若不受时空等多种条件限制,种群数量的变化如______________曲线;事实上绝大多数种群数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曲线。
(2)当种群数量增长到接近环境的______________量时,种群的增长率为______________。
(3)若某种群开始时的数量为lOO只,下一年的数量总是上一年的2倍,问5年后,该种群数量为______。
(每空1分,共7分)
右图是某一物种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
请分析回答:
⑴图中的增长曲线是 形,表示K值的一点是 。
⑵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率最快的是第 年。
⑶种群迁入第2年,增长速率明显加快的原因主要是 。
⑷第8年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阻碍种群继续增长的环境因素主要是 。
⑸如果该曲线是蝗虫种群在某一地区几年内的增长趋势,那么在 点开始防治可以获得最好的效果。如果这是一个养鱼塘鲤鱼的增长曲线(不考虑横坐标的时间单位),当鲤鱼的种群数量达到 点时进行捕捞,可以获得最大持续生产量。
生态学家高斯(Gause)在0.5ml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履虫,在培养第5天之后大草履虫的数量基本维持在375个左右,将此数值定为K值。关于K值的描述,正确的是
A.高斯实验得到的K值仅适用大草履虫在该培养条件下 |
B.高斯实验得到的K值也适用大草履虫在其它培养条件下 |
C.不同的物种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K值相同或近似 |
D.相同的物种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K值有可能不同 |
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酵母菌开展相关的探究实验。
(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
①在实验中,如果血球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______。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正确的计数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计数时,按以下顺序操作________(填字母),稍待片刻,待酵母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数室底部,再将计数板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计数。
A.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 B.盖玻片盖放在计数室上
C.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
②下表是某小组记录的实验结果:
时间 |
第1天 |
第2天 |
第3天 |
第4天 |
第5天 |
第6天 |
第7天 |
酵母菌数(万个/毫升) |
32 |
127 |
762 |
824 |
819 |
821 |
820 |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 型增长。第4天开始,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基本停止,根据所学的知识,推测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举一例)。
(2) 在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该小组继续探究某环境因素对酵母菌细胞呼吸方式的影响,得如下结果。
氧浓度(%) |
a |
b |
C |
d |
产生CO2的量(mol) |
9 |
12.5 |
15 |
30 |
产生酒精的量(mol) |
9 |
6.5 |
6 |
O |
据表可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在氧气浓度为d时,酵母菌进行________呼吸。
下表是某地区森林群落演替过程中部分相关量统计,试根据表中数据回答问题:
群落演替 |
灌草丛 |
针叶林 |
针阔叶混交林 |
季风常绿阔叶林 |
|
群落垂直结构层数 |
2 |
3 |
4 |
5 |
|
叶面积指数 |
2.48 |
6.61 |
11.28 |
17.76 |
|
光能漏射率(%) |
62.2 |
44.7 |
3.3 |
1.1 |
|
生 产 者 |
总初级生产量 (t·hm-2·a-1) |
17.43 |
55.50 |
116.61 |
150.81 |
净初级生产量 (t·hm-2·a-1) |
1.50 |
14.52 |
23.88 |
26.00 |
|
总生产量/总呼吸量 |
1.09 |
1.35 |
1.26 |
1.21 |
注:叶面积指数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植物叶面积。
(1)该地区生物群落的演替类型属于 ;从数据上分析,在演替过程中群落物种丰富度的变化趋势是 。
(2)统计数据表明随着群落演替的进行,生态系统截获光能的百分率 ,总初级生产量增多,这可能与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____________ 增多有关。
(3)生态系统总初级生产量指全部生产者(绿色植物)固定的能量,而净初级生产量指全部生产者固定并贮存的能量,统计数据表明在由针叶林到季风常绿阔叶林演替的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总生产量/总呼吸量有下降趋势,试解释可能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分)紫茎泽兰又叫破坏草,原产于中美洲,是目前对我国生态环境危害最大的外来物种。科学家研究发现其数量与海拔的关系如右图所示,请回答:
⑴调查紫茎泽兰的种群密度时,常采用____法。据图分析,最适于紫茎泽兰生活的海拔高度范围是________m,影响紫茎泽兰分布的主要非生物因素是____。
⑵紫茎泽兰在一定海拔区域内密集成片,以惊人繁殖能力排斥某些植物的生长,导致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____。
⑶研究控制紫茎泽兰的方法时发现:利用红三叶草、狗牙根等植物进行替代控制有一定成效。此方法利用了生物之间的____关系。
近年来在防治稻田虫害方面进行了多种尝试,如①构建“稻一萍一鱼生态系统”,在该系统中,虽有危害水稻的病菌、害虫和杂草,但鱼的活动可起到除虫、松土和增氧的作用,红萍叶片内的蓝藻固氮可促进红萍和水稻生长;②培育转Bt基因抗虫水稻,减少虫害。此外,一些水稻遭遇虫害时会释放某些物质,引来天敌消灭害虫,科学家称之为稻田三重营养关系。根据上述材料,请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在稻一萍一鱼生态系统中存在的种间关系: 。
(2)在稻田三重营养关系中,水稻通过 信息引来天敌,防治害虫。
(3)转Bt基因抗虫水稻是基因工程的产物,基因工程的操作一般经历四个步骤:提取目的基因、 、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4)若该生态系统中生物还存在如图所示的关系, E种群的能量为5. 8×109 kJ,B种群的能量为1.3×108 kJ,D种群的能量为1.5×108 kJ,能量传递效率为10%,则A种群的能量是________kJ。研究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可以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 的部分。
(5)由于稻田土壤小动物活动能力 ,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进行丰富度的研究时,常用 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6)后来,由于上游地区一农药厂的污染废水排入河流,造成该地农田土壤环境恶化。经过一段时间,该生态系统可以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这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 ;当污染停止后,在原来因污染而废弃的土地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属于 。
(12分) 豚草是原产自北美的植物,其花粉是北京地区主要的过敏原。下图甲示我国北安河地区路旁的一片闲散地,课外小组的同学对此地部分植物的种群密度连续进行了五年的调查,结果如表所示(单位:株/m2)。
(1)采用的调查方法是______;
取样的关键除应考虑样方的大小和数量外,还应注意_________;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
(2)很显然,豚草与表中所列本地植物呈___关系,它们相互争夺_________。调查结果表明,豚草具有生存优势。
(3)豚草的花粉可引起很多人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支气管哮喘)。医学上认为,过敏反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所发生的反应。
(4)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角度考虑,你认为城市绿化在选择物种时应尽量____________。
(5)请在坐标图乙(图一)中绘出豚草和灰绿藜种群密度的变化曲线。
(6)如图二的甲图表示某段时间豚草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请在图二乙图中绘出种群增长率的变化曲线。
Ⅰ.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请回答下列问题:
(1) 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头。
A.30 B.32 C.64 D.96
(2) 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2个条件是______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若某种群有成鼠a头(计算时作为亲代),每头雌鼠一生产仔16头,各代雌雄性别比例均为1:1,子代幼鼠均发育为成鼠,所有个体的繁殖力均相等,则从理论上计算,第n代生产的子代数为_____头。
A.a×8n-1 B.a×8n+1 C. a×8n D.a×8n-2
Ⅱ. 等距取样法是当调查的总体为长条形时采用的方法,是在长方形地段上,先将调查总体分为若干等份,由抽样比率决定距离或间隔,然后按这一相等的距离或间隔抽取样方的方法。
(1)现有某调查小组打算调查校园草坪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这块草坪长100m,宽30m,调查时抽取10个样方,那么应该每 距离设一样方,样方大小应 。
(2)若调查小组选取的样方均为1m2,统计到各样方内蒲公英的数量如下:
样方编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种群数量(株) |
11 |
10 |
8 |
12 |
7 |
9 |
10 |
9 |
11 |
12 |
则校园草坪中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是 。
(3)分析(2)中所得数值是否与实际种群密度完全一致? 。为什么?
。
如图为三个种群的年龄组成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三个种群密度变化趋势由大到小依次是 。
(2)据统计,70年代初,我过人口年龄组成与图A相似,所以在这以后一段时间内的发展趋势是 。因此我们要认真执行控制人口的 政策。
(3)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最终使害虫种群年龄组成变为三图中 类型。
(4)东海渔场因捕捞过度造成产量下降,现在当地政府采取控制网眼大小来“抓大放小”,一段时间后,年龄组成会变成 所示。
某小组在一块蒲公英分布比较均匀的草地上用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的种群密度。首先选取了一块长100m、宽30m的长方形样地,在样地中设了10个面积为1m2的样方;然后把全班同学分成了10个小组,分别统计各个样方中蒲公英的株数,统计结果如下表所示。
组别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株数 |
4 |
0 |
2 |
3 |
2 |
2 |
3 |
4 |
9 |
4 |
(1)样方法中若确定了样方,并对每个样方内的物种个体数进行了计数调查后,如何计算该种群密度?________________
(2)经实际询问有两个组所报数值是不真实的,这两个组最有可能是哪两个组?
____;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
(3)如果虚报的两个组的实际数据之和是6株,则这块地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应该是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