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某调查小组对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调查研究的情况,分析回答:
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性质的最重要因素。为了统计群落的植物种类组成,在群落的中心部位选取样地,用随机取样法取样,首先要确定样方面积。系列取样统计结果如图所示。
①试写出该研究的课题名称: 。
②据图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样方面积的增大, ;调查该森林物种数的样方面积最好是 m。
(2)调查小组对该生态系统的几种植物种群密度进行了连续五年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如下表所示(单位:株/m。)
年份 植物 |
2006 |
2007 |
2008 |
2009 |
2010 |
A |
10.0 |
9.2 |
8.0 |
6.8 |
5.5 |
B |
3.0 |
2.1 |
1.1 |
0.3 |
0.1 |
C |
0.3 |
0.6 |
1.1 |
1.5 |
2.3 |
D |
3.0 |
2.0 |
0.4 |
0 |
0 |
如果4种植物中有一种属于入侵物种,则该入侵物种是 。入侵物种往往会对本土物种和环境造成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
有一片长着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叶阔叶混交林,对两个树种的存有量逐年进行统计,并把马尾松存有量与山毛榉存有量的比值记为C,作曲线如下图。据图回答:
(1)两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
(2)两树种处于平衡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
(3)在a年的优势树种是______,在d年的优势树种是______。排除气候条件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随着前一种群的繁盛,逐步改变了当地______,使之反而适合后一种群的生存需求。
(4)由此可见,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群落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种群______了,而另一些种群兴起了,从而使整个群落的结构和______都发生了变化,一直到群落达到动态平衡,这就称为群落的______。
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高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 。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 决定的;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度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3)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 。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 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
下图甲为种群的年龄结构图,图乙是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A型的年龄结构特征是 。
(2)图甲中B表示 型,其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 ;决定种群密度的最关键特征是 。
(3)图甲中三种类型种群的发展趋势一般不会出现图乙增长趋势的是 ,图乙中d点表示的含义是 。
(4)图乙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 ,cd段增长逐渐放缓的原因是 。若该动物是一类食量很大的啮齿类动物,容易破坏植被,为避免对新环境造成破坏,应在 点开始防治。
下图为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增长曲线,据图回答问题:
(1)A曲线呈“J”型,表示种群在 等条件中的增长。
(2)B曲线呈“S”型的原因是自然界的 是有限的,阴影部分表示 。
(3)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 ”型增长,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 趋势(填上升或下降),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
下图为某种群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增长曲线,请仔细分析图中曲线后回答下列问题:
(1)如果种群处在一个理想的环境中,没有资源和空间的限制,种群内个体的增长曲线是___ (填字母),用达尔文进化的观点分析,这是由于生物具有___ _ 的特性。
(2)如果将该种群置于有限制的自然环境中,种群内个体数量的增长曲线是___ _ (填字母),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___ _ ___ _ 。
(3)决定种群密度的最直接因素是___ _ ___ _ 。
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某地区实施退耕还林之后,群落经过数十年的演替发展为树林。
图l:甲、乙、丙分别表示群落演替的三个连续阶段中,植物优势种群数量变化情况;
图2:表示科研人员对林地植被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后,对阳坡的物种生态位重叠(即两个物种在同一资源状态上的相遇频率)变化进行分析的结果;请根据图形及数据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图1分析,该群落的演替类型是_______________。该群落发展至第3阶段时,甲、乙、丙之间为______ ____关系。该群落的空间结构应具有______ ____现象。
(2)在该演替过程中,由于群落的物种数目即_____ ___提高,导致生态系统的______ ____稳定性会逐渐提高。
(3)根据图2中数据可知,阳坡群落物种中竞争最激烈的是_____ _____。有一种鞭毛藻能感受光线的强弱,借助鞭毛移动到光线合适的位置进行光合作用,这说明________ ___,离不开信息的作用。
请回答下列有关生态学的问题:
(1)研究人员将S1与S2两个种群放在一起培养,在环境温度为T1与T2条件下,测得种群数量变化如图9中A、B所示。S1种群与S2种群的关系是 。
(2)科研人员对海洋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1l所示。分析下图,回答问题。
在 点时,种群补充量最大,在 点时,表示种群的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
(3)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 hm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l0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_头。
A.30 B.32 C.64 D.96
②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____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4)某同学为了调查一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设计了如下方案:
①选取并确定合适的样方面积。
②在该植物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取5个样方。
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算结果由多到少依次为N1、N2、N3、N4、N5,则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请指出该设计步骤中的科学性错误并加以改正:
①错误 。
②更正 。
稻田中除了水稻外,还有杂草、田螺等生物。
(1)调查稻田中田螺种群密度时可以采用样方法,选取样方的关键是____________。根据右侧的取样调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种群密度为_________________。
(2)稻田中经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与所需的防治成本有关,并影响作物的价值。
图中曲线_____________(填“Ⅰ”或“Ⅱ”)表示将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时的防治成本。若将有害生物密度分别控制在图中A.B.C三点,则控制在________点时收益最大。
(3)如在适当时间将鸭引入稻田,鸭能以稻田中的杂草、田螺等有害生物为食,从而可以减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图为种群的年龄结构图,请据图回答:
图中B表示稳定型,A表示_______型,C表示_______型。
B型的年龄结构特征是__________ 。
(3)A型的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
(4)C型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
(5分)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地区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 只。(计算公式:N∶[a]=[b]∶[c])
A.30 B.32 C.64 D.96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理论上在调查期必须满足的两个条件是 。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构成如图。据图分析, 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 ,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作好防治准备工作。
下列对实验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探究温度对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响,可用斐林试剂代替碘液进行检测 |
B.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部分标志物脱落,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偏小 |
C.纸层析法分离叶绿体色素的实验结果表明,叶绿素b在层析液中溶解度最低 |
D.在过氧化氢酶溶液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和B液的混合液,摇匀后,观察到溶液由蓝色变成紫色 |
某学校生物兴趣小组利用酵母菌开展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的实验。
(1)在实验中,如果血球计数板的一个小方格内酵母菌过多,难以数清,应当采取的措施是 。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正确的计数方法是 。
(2)下表是某小组记录的实验结果:
时间 |
第1天 |
第2天 |
第3天 |
第4天 |
第5天 |
第6天 |
第7天 |
酵母菌数 (万个/毫升) |
32 |
127 |
762 |
824 |
819 |
821 |
820 |
从表中的数据可以得出结论: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呈 型增长。第4天开始,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基本停止,推测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环境因素有 (举一例)。
红树林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的潮间带,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还是多种贝类、甲壳类、鱼类及鸟类栖息繁殖的场所。薇甘菊是多年生藤本植物,能攀爬树冠迅速生长,繁殖能力强。某科研小组对薇甘菊入侵红树林的有关状况进行研究,选取未受入侵的红树林群落、轻度入侵的“红树林—薇甘菊”群落、重度入侵的薇甘菊为主的群落和无植被覆盖的光滩(分别编号为A、B、C、D)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如下表。该小组还研究了红树林植被的碳转移途径,如下图。请分析回答:
(1)由上表结果可知,该调查研究的名称是 ;
可得出的结论是:a.凋落物碳储量随薇甘菊入侵强度的增加而增加;
b. 。
(2)薇甘菊与红树之间的关系是 。从光滩上开始的群落演替属于 演替。
(3)据上图分析,能量从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传递效率为 (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途径⑤是指 ,一年内植被碳储量的净增加量是 。
(4)红树林是海岸的天然防护林,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 价值。
下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联系,图乙表示能量流经W种群所处营养级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图甲中能构成群落的是 。若某地区因环境污染造成E中出现部分白化苗,对F、D数量的影响是 。
(2)图乙中的a、b表示的含义分别为:a ,b 。图乙中,能量被W摄入量为m,其粪便量中能量为n,c中的能量为e,b的能量为f,则流入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最多是 。
(3)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甲昆虫天敌数量 ;乙昆虫天敌数量 。
(4)经调查,某生态系统中Y、X、Z分别位于第一、第二和第三营养级,每个营养级不同物种的个体数量如图丙所示(图中每一柱条代表一个物种)。一段时间后个体数量发生变化,结果如图丁所示。通过比较图丙和图丁可知, 营养级的生物被捕食的压力明显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