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2013-2014学年湖北潜江职教中心高二12月月考生物卷
下图表示种群的各个特征之间的关系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A为出生率和死亡率,B为迁入率和迁出率 |
B.C为性别比例,主要通过影响出生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 |
C.D为年龄组成,每种类型中包括老年、中年和幼年三个年龄期 |
D.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调查方法有标志重捕法和取样器取样的方法 |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种间关系属于群落水平的研究内容 |
B.随着时间的推移,弃耕的农田可能演替成森林 |
C.群落中动物的垂直分层现象与植物有关 |
D.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
调查某地乌鸦连续10年的种群数量变化,图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乌鸦的种群密度采用样方法调查 |
B.第3年和第9年的乌鸦种群数量相同 |
C.第6年以前乌鸦种群数量进行“J”型增长 |
D.第9~10年的乌鸦种群数量最小 |
下图表示将绵羊引入某个岛屿后的数量变化情况,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
A.绵羊种群的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就保持恒定不变 |
B.绵羊数量达到K/2时,绵羊的出生率最大,增长速率最快 |
C.种群数量不可能无限增长,这是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的体现 |
D.绵羊数量达到K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
某种群刚迁入一个新的栖息地后,种群开始增长。随着时间的推移,种群停止增长并维持相对稳定。在停止增长期间( )
A.增长率大于零 | B.老年个体数量最多 |
C.出生率及死亡率均为零 | D.种群密度最大 |
下图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图B表示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 |
B.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 |
C.自然选择一定会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亡 |
D.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 |
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
A.人类活动可以影响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
B.森林阶段动物的分层比灌木阶段的简单 |
C.初生演替可发生在从来没有植被分布的地带 |
D.森林阶段对太阳光的利用比灌木阶段更充分 |
疟原虫在人体内只能进行无性生殖,在按蚊体内才进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疟原虫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疟疾。在水中,按蚊幼虫(孑孓)以藻类和细菌为食,同时又被鱼类捕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疟原虫与人是寄生关系 |
B.疟原虫与按蚊是共生关系 |
C.藻类属于生产者,孑孓和鱼类属于消费者 |
D.鱼类与藻类既存在捕食关系,也存在竞争关系 |
下列活动中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
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
B.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 |
C.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样方线上的个体都被统计在内 |
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能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 |
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 |
C.生产者都是绿色植物,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
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 |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碳循环模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在此生态系统中E、D、C、B、F顺次构成一条食物链
B.图中A所固定的太阳能是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C.此生态系统中生物的个体数量一定为E>D>C>B
D.图中E同化的能量大约为B同化能量的125—1000倍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兔子吃了1公斤的草,则这1公斤草中的能量就流入到了兔子体内 |
B.一只狼捕食了一只兔子,则这只兔子中约有10%—20%的能量流入到狼的体内 |
C.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能量就从无机环境流入到生物群落 |
D.生态系统的能量是伴随物质而循环利用的 |
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
B.硝化细菌是自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
C.病毒是异养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
D.蚯蚓是需氧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
某环保部门在凌晨2点选择某养猪场附近河流的四个不同地点测量其溶氧量,结果如图所示,根据图示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这条河流污染最严重的是地点3附近 |
B.污染最可能从地点2附近开始 |
C.地点3溶解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光照不足,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减弱 |
D.地点4数据表明该河流具有抵抗力稳定性 |
某研究小组连续10年调查某生态系统,发现该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的变化情况如右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种群密度越来越低 |
B.该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逐渐降低 |
C.10年后该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将不存在分层现象 |
D.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围湖造田或过度放牧 |
下图是北方某草原生态:系统模式图(数字代表某一时期统计的能量数值,单位是J/cm2)。下列有关该生态系统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碳元素在甲、乙、丙及分解者之间以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
B.甲到乙的能量传递效率高于乙到丙 |
C.各营养级的生物输出能量之和约为输入该营养级能量的10~20% |
D.各营养级之间存在的信息传递使生态系统稳定 |
下图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简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甲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 |
B.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
C.能量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并进入系统,可以热能形式输出 |
D.甲、乙和分解者所贮存的能量之和是输入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
下图是一个简化的食物网,据图分析正确的是( )
A.该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 |
B.其中的初级消费者是植食性鸟 |
C.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3种 |
D.生态系统的4种成分中,该图上只体现了2种成分 |
下图是某研究性小组对农田生态系统做的专题研究并绘制成的食物网,他们作出的以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A.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植物积累的有机物中的能量 |
B.农民除草、灭虫的目的是调整能量流动的方向,使能量更多地流向对人类有益的地方 |
C.该生态系统含有5个以上的种群 |
D.大田轮作(每年轮换种植不同作物)可改变原有营养结构,减轻病虫害 |
信息在现代社会中十分重要,同时信息业广泛存在于生态系统中。下列有关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信息传递只存在于生物与生物之间,不存在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 |
B.信息传递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
C.信息传递和能量流动把生态系统中各组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
D.生物种群的繁衍离不开信息传递 |
下图为草原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模型。a、b、c表示流入各营养级生物的能量,d、e、f表示用于各营养级生物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g、h、i分别表示各营养级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j、k、l表示流入分解者的能量。
(1)该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 ,草同化的能量d= 。
(2)若一段时间内草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1×106kJ,那么图中最高营养级生物所获得的能量为 kJ(能量传递效率用图中字母表示)。
(3)若图中的箭头表示碳循环的一部分,则图中还应补充的成分是 ,与之有关的生理过程包括 。
(4)若将上述草原生态系统开发成为农田生态系统,则其群落的演替方式是 ,生态系统的 稳定性降低。
草原生态系统进行着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请回答:
(1)对某草原生态系统中一个由草、田鼠和黄鼬三个环节组成的食物链进行了能量流动分析,得到下表相关数据。NP(净同化量)=GP(总同化量)-R(呼吸量)。
食物链环节 |
Ⅰ |
Ⅱ |
Ⅲ |
GP |
5.56×103 |
1.76×105 |
5.93×107 |
NP |
1.3×102 |
6×103 |
4.95×107 |
NP/GP |
0.02 |
0.03 |
0.85 |
R |
54.3×103 |
1.7×105 |
8.8×106 |
未利用 |
— |
62.8% |
99.7% |
(1)由上表可知第 环节代表田鼠,该食物链中,第一营养级到第二营养级的能量传递效率为 ,该数据不在正常能量传递效率范围内,主要原因 。
(2)碳在草原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 的形式进行,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主要以 形式存在。与能量流动相比,碳循环的特点是 。
(3)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田鼠等食草动物提供可采食的信息,田鼠能根据黄鼬的气味躲避猎捕。这说明信息能调节生物间的 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4)草原管理上,采用轮牧或限制放牧量,这主要是提高 力稳定性。
下图甲为种群的年龄结构图,图乙是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请据图回答:
(1)A型的年龄结构特征是 。
(2)图甲中B表示 型,其种群密度的发展趋势是 ;决定种群密度的最关键特征是 。
(3)图甲中三种类型种群的发展趋势一般不会出现图乙增长趋势的是 ,图乙中d点表示的含义是 。
(4)图乙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点是 ,cd段增长逐渐放缓的原因是 。若该动物是一类食量很大的啮齿类动物,容易破坏植被,为避免对新环境造成破坏,应在 点开始防治。
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高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农田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是 ,猛禽与田鼠的种间关系是 。
(2)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由 决定的;b点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度上升,从田鼠生存环境变化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 。
(3)与曲线Ⅱ相比,曲线Ⅰ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 。若在农田周围合理植树可控制鼠害,从而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该生态系统中的 关系,使人们从中更多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