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落演替中,一个种群的数量迅速增长的时期过后,往往存在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形成这种相对稳定的原因是( )
A.天敌数量减少 | B.可利用食物的增加 |
C.死亡率增加或出生率降低 | D.出现了其他新物种 |
如果一个生态系统有四种生物并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所含有机物的含量,如下表所示:
生物种类 |
甲 |
乙 |
丙 |
丁 |
有机物总量(g) |
550 |
100 |
3000 |
18 |
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减少,则会引起( )
A.甲、丁的种群数量减少,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减少 |
C.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减少 | D.甲的种群数量增加,丙、丁的种群数量减少 |
调查木本植物种群密度时,真正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不必须的条件是
A.随机取样 | B.样方面积为1m2 |
C.样本数量足够大 | D.调查期无大量砍伐 |
下列各项中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
A.一平方千米的人口数量 | B.一个池塘中各种鱼的总数 |
C.一片森林中的全部生物 | D.稳定型生物种群的个体数量 |
一种生物迁入一个新的环境,由于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t年后种群的个体数量为:Nt=N0λt。下列关于该表示式参数意义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Nt表示t年后的该种群的个体数量 | B.N0为该种群的起始个体数量 |
C.t表示该生物迁入该地的时间是t年 | D.λ表示第二年比第一年增加的个体数量 |
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渔网网眼大小以保护鱼苗,这将会使捕捞种群的年龄组成为( )
A.增长型 | B.稳定型 | C.衰退型 | D.无法判断 |
下图表示某种鱼迁入一个生态系统后,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在t0—t2时间内,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 |
B.若在t2时种群的数量为N,则在t1时种群的数量为N/2 |
C.捕获该鱼的最佳时期为t2时 |
D.在t1—t2时,该鱼的种群数量呈下降趋势 |
甲是一种能生活在多种土壤中的小型昆虫,常被乙昆虫大量捕食(这种捕食关系决定甲的数量多于乙)。DDT和“六六六”是用于控制这些生物的杀虫剂,“六六六”对甲乙的毒性相同,但DDT对乙的毒性比对甲更强。现用DDT和“六六六”单独处理田块,如图所示中的哪两个图能分别代表DDT和“六六六”单独作用时对害虫数量的影响( )
|
A.2和1 | B.1和3 | C.2和4 | D.3和4 |
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种群“J”型增长模型Nt=N0λt中,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
B.建立自然保护区,可提高该区域珍稀动物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
C.建立人工群落可将群落的演替方向和速度置于人为调控之下 |
D.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分别是调查群落中植物和动物丰富度的常用方法 |
下列调节过程属于负反馈调节作用的是 ( )
A.炎热时皮肤毛细血管舒张 |
B.火灾过后,森林中种群密度先降后升 |
C.饮水不足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会增加 |
D.湖泊受污染后,鱼体死亡进一步加重污染 |
右图表示铜污染对形态、结构和生理特征相似的甲、乙两种水蚤的影响。a、b分别表示先将两种水蚤培养在不同铜浓度培养液,然后培养在无铜适宜培养液而获得的数量变化曲线。下列结论不科学的是
A.在有污染的情况下,乙优势明显;在无污染的情况下,甲优势明显 |
B.在铜污染程度加大的情况下,乙的优势更明显 |
C.环境改变可改变两种生物之间原有的种间关系 |
D.环境改变可改变生物之间原有的生态优势关系 |
图1是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图,图2是在蚯蚓养殖池中加入一定量食用菌杂屑后蚯蚓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观点的是( )
A.该生态系统能量经过了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 |
B.合理使用农家肥可以提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
C.蚯蚓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
D.食用菌和蚯蚓属于分解者,它们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 |
图1是人工设计的生态系统图,图2是在蚯蚓养殖池中加入一定量食用菌杂屑后蚯蚓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示意图。下列叙述不符合生态学观点的是( )
A.该生态系统能量经过了多级利用,提高了系统总能量利用效率 |
B.合理使用农家肥可以提高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 |
C.蚯蚓种群数量达到K/2值时,种内斗争最激烈 |
D.食用菌和蚯蚓属于分解者,它们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进行 |
下列有关种群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雪松种子常落在母株附近而形成集群,这种分布型属于集群分布 |
B.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达到K值时种群数量往往表现出明显上下 波动 |
C.对自然环境中的种群而言,K值总是固定不变的 |
D.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现有居住人口的年龄结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