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红眼果蝇交配,后代中出现了白眼果蝇。若子一代果蝇自由交配,理论上子二代果蝇中红眼与白眼的比例为( )
A.3∶1 | B.5∶3 |
C.13∶3 | D.7∶1 |
下列有关性别决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豌豆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可分为性染色体和常染色体两大类 |
B.X、Y 染色体是一对同源染色体,故其形状、大小基本相同 |
C.含X 染色体的配子是雌配子,含Y 染色体的配子是雄配子 |
D.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的遗传都和性别有关 |
某性别决定方式为XY的动物从出生到成年,雌雄个体在外观上几乎完全一样,仅凭肉眼难以区分性别。在X染色体上的复等位基因BA(灰红色)对B(蓝色)为显性,B对b(巧克力色)为显性。现有一只灰红色个体和一只蓝色个体交配,后代中出现了一只巧克力色的个体。则亲代灰红色、蓝色与子代巧克力色的性别可能分别是
A.雄性、雌性、雌性 |
B.雌性、雄性、雌性 |
C.雄性、雌性、雄性 |
D.雄性、雌性、不能确定 |
某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出了一个红绿色盲的儿子和一个表现型正常的女儿,该女儿与一个表现型正常的男子结婚,生出一个红绿色盲基因携带者的概率是( )
A.1/2 | B.1/4 | C.1/6 | D.1/8 |
下图是某家族红绿色盲的遗传系谱图,正确的分析是( )
A.父亲是色盲,女儿一定是色盲 |
B.双亲色觉正常,子女色觉一定正常 |
C.图中1、4是色盲基因的携带者 |
D.图中2、7是色盲基因的携带者 |
火鸡的性别决定方式是ZW型(♀ZW,♂ZZ)。曾有人发现少数雌火鸡ZW的卵细胞未与精子结合,也可以发育成二倍体后代。遗传学家推测,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卵细胞与其同时产生的三个极体之一结合,形成二倍体(WW后代的胚胎不能存活)。若该推测成立,理论上这种方式产生后代的雌雄比例是
A.雌:雄=1:1 | B.雌:雄="1:2" | C.雌:雄=3:1 | D.雌:雄=4:1 |
摩尔根在果蝇杂交实验中发现了伴性遗传。在果蝇野生型与白眼雄性突变体的杂交实验中,最早能够判断白眼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的实验结果是
A.白眼突变体与野生型杂交,F1全部表现野生型,雌雄比例1:1 |
B.F1中雌雄果蝇杂交,后代出现性状分离,且白眼全部为雄性 |
C.F1雌性与白眼雄性杂交,后代出现白眼,且雌雄比例1:1 |
D.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后代出现性状分离,雄性全部是白眼 |
人的血友病属于伴性遗传,苯丙酮尿症属于常染色体遗传。一对表现型正常的夫妇生下一个既患血友病又患苯丙酮尿症的男孩。如果他们再生一个女孩,表现型正常的概率是( )
A.![]() |
B.![]() |
C.![]() |
D.![]() |
已知果蝇翅膀后端边缘的缺刻性状是由染色体上某个DNA片段缺失所致,在果蝇群体中不存在缺刻翅的雄性个体。用缺刻翅红眼雌蝇(没有白眼基因)与正常翅白眼雄蝇杂交,F1出现了缺刻翅白眼雌果蝇且雌雄比为2:1。以下分析错误
A.决定缺刻翅性状的DNA片段缺失可用光学显微镜直接观察 |
B.果蝇的白眼和缺刻翅基因均位于X染色体的缺失片段上 |
C.F1缺刻翅白眼雌蝇的X染色体一条片段缺失,另一条带有白眼基因 |
D.F1雌雄比为2:1的原因是含缺失DNA片段染色体的雌配子致死 |
控制Xg血型抗原的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Xg抗原阳性对Xg抗原阴性为显性。下列有关Xg血型遗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在人群中,Xg血型阳性率女性高于男性 |
B.若父亲为Xg抗原阳性,母亲为Xg抗原阴性,则女儿全部为Xg抗原阳性 |
C.若父亲为Xg抗原阴性,母亲为Xg抗原阳性,则儿子为Xg抗原阳性的概率为75% |
D.一位Turner综合征患者(性染色体组成为XO)的血型为Xg抗原阳性,其父为Xg抗原阳性,母亲为Xg抗原阴性,可知疾病的发生是由于母亲的卵细胞缺少X染色体所致。 |
下列有关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A.性染色体只存在于生殖细胞中 |
B.红绿色盲女性的父亲一定患此病 |
C.伴性遗传均有隔代遗传的现象 |
D.雌性动物的性染色体都是同型的 |
果蝇的红眼(W)对白眼(w)是显性,控制眼色的这一对等位基因位于X性染色体上,则下列相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雄性红眼果蝇与任何表现型的雌性果蝇杂交,后代中都不会出现雌性白眼果蝇 |
B.雌性红眼果蝇与雄性白眼果蝇杂交,后代中不会出现雌性白眼果蝇 |
C.雌性白眼果蝇与雄性红眼果蝇杂交,后代中不会出现雌性红眼果蝇 |
D.雄性果蝇控制眼色的基因来源于父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