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过程不需要蛋白质直接参与的是
A.细胞中ADP转化成ATP |
B.肝脏细胞识别胰岛素 |
C.葡萄糖分解为丙酮酸 |
D.二氧化碳顺浓度梯度跨膜运输 |
下列有关酶的实验设计思路正确的是()
A.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B.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 |
C.利用过氧化氢、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研究酶的高效性 |
D.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pH分别为3、7、11的缓冲液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 |
某同学将不同温度的等量牛奶中混入一些新鲜姜汁,观察混合物15 min,看其是否会凝固,结果如下表。根据姜汁使牛奶凝固的结果,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可证明新鲜姜汁含有一种酶,该酶能促使牛奶凝固 |
B.20℃和100℃时酶的活性低,是因为酶的分子结构遭到破坏而失去活性 |
C.将等量姜汁在不同温度保温后再与对应温度的牛奶混合,能够提高实验的准确度 |
D.60℃和80℃不一定是酶最适温度,在这范围内增加一定梯度的实验组可以确定最适温度 |
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A.酶是由腺细胞合成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 |
B.所有酶用双缩脲试剂进行检测都可以呈现紫色反应 |
C.酶分子在催化反应完成后立即被降解成氨基酸 |
D.消化酶在消化腺细胞内合成并分泌到细胞外的过程中共穿过0层磷脂双分子层 |
下列关于人体细胞内ATP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ATP是生命活动的直接能源物质 |
B.ATP由1个腺嘌呤和3个磷酸基团组成 |
C.ATP分子中含有3个高能磷酸键 |
D.线粒体是合成ATP的唯一场所 |
下图曲线显示在一定pH范围内,酶A和酶B所催化的反应速率。下列选项不正确的是
A.在该实验中,要保持反应时温度是恒定的 |
B.实验过程中,先加入底物,再加入酶,最后调节pH |
C.pH=5时,酶A和酶B催化的反应速率相等 |
D.pH=6时,酶A的肽键不会被破坏 |
在人体内,酶、激素、受体和神经递质四类物质共同的特征是
A.均在起作用后就被灭活 |
B.均由活细胞产生 |
C.均是蛋白质 |
D.均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
如图所示为某种酶在不同处理条件(a、b、c)下催化某反应时,反应物的量和反应时间的关系,解读此图可获得的信息是
A.若a、b、c表示酶的浓度,则a>b>c |
B.若a、b、c表示pH,则c>b>a |
C.若a、b、c表示温度,则一定是a>b>c |
D.若a、b、c表示温度,则不可能是c>b>a |
甘薯在储藏过程中,淀粉在淀粉酶的作用下生成还原糖,还原糖含量越高甘薯越甜。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A.储藏温度会影响甘薯的甜度 |
B.储藏时间不影响甘薯的甜度 |
C.甘薯提取液与本尼迪特试剂共热出现红黄色 |
D.甘薯提取液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出现紫色 |
如图为ATP的结构和ATP与ADP相互转化的关系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图1中的A代表的是腺嘌呤,b、c为高能磷酸键 |
B.图2中反应向右进行时图1中的c键断裂并释放能量 |
C.ATP与ADP相互转化过程中物质是可循环利用的 |
D.在肌肉收缩过程中,只有酶1在发挥作用 |
下列有关酶特性的实验设计中,最科学、严谨的一项是 ()
选项 |
实验目的 |
主要实验步骤 |
A. |
酶催化具有高效性 |
实验组:2 mL 3% H2O2+1 mL过氧化氢酶 保温5 min 对照组:2 mL 3% H2O2+1 mL蒸馏水 保温5 min |
B. |
酶催化具有专一性 |
实验组:2 mL 3%可溶性淀粉+1 mL新鲜唾液 保温5 min斐林试剂检验 对照组:2 mL 3%蔗糖溶液+1 mL新鲜唾液 保温5 min斐林试剂检验 |
C. |
探究酶作用的适宜温度 |
5 mL 3%可溶性淀粉+2 mL新鲜唾液+碘液→每隔5 min将溶液温度升高10℃,观察溶液蓝色变化 |
D. |
pH影响酶的催化活性 |
向三支试管中依次各加入:2 mL 3%可溶性淀粉、1 mL不同pH缓冲溶液和1 mL新鲜唾液,在适宜温度下保温5 min斐林试剂检验 |
下图曲线Ⅰ、Ⅱ分别表示物质A在无催化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生成物质P所需的能量变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bc段表示在有酶催化条件下,使物质A生成物质P反应发生需要的活化能 |
B.若将酶催化改为无机催化剂催化该反应,则b在纵轴上将向下移动 |
C.ac段表示在无催化剂条件下,物质A生成物质P需要的活化能 |
D.若曲线Ⅱ为最适酶促条件下的曲线,改变酶促条件后,则b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 |
下图表示在最适温度下,麦芽糖酶的催化速率与麦芽糖量的关系,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a、b两点麦芽糖酶的利用率相同 |
B.若温度上升5 ℃,b点向下方移动 |
C.减少麦芽糖量,酶的活性一定下降 |
D.可用斐林试剂鉴定麦芽糖的分解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