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光洁的铂丝蘸取某无色溶液,在无色灯焰中灼烧时,观察到黄色火焰,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只有Na+ | B.一定含Na+,也可能含K + |
C.既有Na+又有K+ | D.可能含Na+,也可能含K + |
对于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溶液变浑浊,一定有CO32- |
B.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盐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SO42- |
C.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一定有NH4+ |
D.加入碳酸钠溶液产生白色沉淀,再加盐酸白色沉淀消失,一定有Ba2+ |
下列装置所示的分离提纯方法和物质的溶解性无关的是
A. | B. |
C. | D. |
现有三组溶液:①煤油和氯化钾溶液 ②35%的乙醇溶液 ③碘单质和氯化钠固体,分离以上各混合体系最合适的方法依次是( )
A.分液、蒸馏、萃取 | B.萃取、蒸馏、升华 |
C.分液、蒸馏、升华 | D.蒸馏、分液、萃取 |
有NaCl、KSCN、NaOH、AgNO3、四种溶液,只用一种试剂就可把它们鉴别开来,这种试剂是( )
A.盐酸 | B.Na2CO3溶液 | C.氯水 | D.FeCl3溶液 |
根据下列化学实验事实得出的结论一定正确的是( )
A.向某无色溶液中先加入氯化钡溶液,生成白色沉淀,再加入足量盐酸,沉淀不溶解。结论:该溶液中含有SO42- |
B.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足量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结论:该溶液中含有CO32—或HCO3— |
C.向1 mL浓度均为0.05 mol/L的NaCl、NaI混合溶液中滴加2滴0.01 mol /L的AgNO3溶液,振荡,沉淀呈黄色。结论:Ksp(AgCl)<Ksp(AgI) |
D.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结论:该溶液中有NH4+ |
下列鉴别方法不可行的是
A.用水鉴别乙醇、乙酸 |
B.用燃烧法鉴别乙醇和四氯化碳 |
C.用碳酸钠溶液鉴别乙醇、甲苯 |
D.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鉴别苯、环已烯 |
下列有关离子检验的操作和实验结论都正确的是(
选项 |
实验操作及现象 |
实验结论 |
A |
向某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加盐酸酸化,沉淀不溶解 |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
B |
向某溶液中加入足量的盐酸无明显现象,再加入BaCl2溶液,产生白色沉淀 |
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
C |
向某溶液中加入稀盐酸,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气体 |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CO32- |
D |
用铂丝蘸取某溶液在无色火焰上灼烧直接观察火焰颜色未见紫色 |
原溶液中不含K+ |
用下列实验装置和方法进行相应实验,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A.用图1所示装置分离乙醇与乙酸 |
B.用图2所示的装置向容量瓶中转移液体 |
C.用图3所示的装置制备少量氨气 |
D.用图4所示的装置分馏石油 |
下列实验过程中对异常情况的原因分析,没有依据的是( )
选项 |
异常情况 |
可能的原因 |
A |
蒸发结晶时,蒸发皿破裂 |
将溶液蒸干,或酒精灯灯芯碰到蒸发皿底部 |
B |
分液时,分液漏斗中的液体很难滴下 |
没有打开分液漏斗颈上的玻璃塞或塞上的凹槽与漏斗上小孔没有对齐 |
C |
萃取时,振荡溶液,静置不分层 |
萃取剂加的太多 |
D |
蒸馏时,发现冷凝管破裂 |
没有通冷凝水或先加热后通冷凝水 |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萃取溴水中的溴,将四氯化碳和溴水混合后,振荡并打开分液漏斗瓶塞,使漏斗内气体放出 |
B.在蔗糖中加入浓硫酸时,蔗糖变黑,证明浓硫酸具有脱水性 |
C.向Ba(NO3)2溶液中通入SO2气体,产生白色沉淀,可推测SO2与可溶性钡盐均能反应产生白色沉淀 |
D.若要检验铜和浓硫酸反应后产物硫酸铜,可向反应后的试管中加入少量水,观察溶液是否变蓝,若变蓝则证明有硫酸铜生成 |
易拉罐主要为铝合金,其中以铝铁合金和铝镁合金最为常见。现取几小块易拉罐碎片进行下列实验,其中实验方案与现象、结论正确的是
序号 |
实验方案 |
现象 |
结论 |
A |
加入盐酸 |
产生无色气体 |
含铝、铁、镁三种元素 |
B |
加入NaOH溶液 |
产生无色气体 |
含有铝元素 |
C |
加盐酸溶解后,再加入少量NaOH溶液 |
产生白色沉淀 |
含有镁元素 |
D |
加盐酸溶解后,再滴加KSCN溶液 |
溶液呈血红色 |
含有铁元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