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德美科学家因开发超分辨荧光显微镜获诺贝尔化学奖,他们开创性的成就使光学显微镜分辨率步入了纳米时代。
Ⅰ.在浓CaCl2溶液中通入NH3和CO2,可以制得纳米级碳酸钙。下图所示A~E为实验室常见的仪器装置(部分固定夹持装置略去),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实验室若用NH4Cl和熟石灰作试剂来制取、收集干燥的NH3,请选择装置并按气流方向连接各仪器接口 (填装置接口顺序),若要制取、收集干燥的CO2,则需选用上述仪器装置中的 (填装置序号)。
(2)向浓CaCl2溶液中通入NH3和CO2气体制纳米级碳酸钙时,应先通入的气体是 。试写出制纳米级碳酸钙的离子方程式 。
Ⅱ.纳米TiO2在涂料、光催化、化妆品等领域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3)制备TiO2的常见方法:将TiCl4水解产物加热脱水生成TiO2。已知常温下Ti(OH)4的Ksp=7.94×10-54,测得TiCl4水解后溶液常温下的pH=2,则此时溶液中:c (Ti4+)= 。
(4)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TiO2的质量分数:一定条件下,将TiO2溶解并还原为Ti3+,再以KSCN溶液作指示剂,用NH4Fe(SO4)2标准溶液滴定Ti3+至全部生成Ti4+。配制NH4Fe(SO4)2标准溶液时,使用的仪器除天平、药匙、玻璃棒、烧杯、量筒外,还需要右图中的_______(填字母代号)。
(5)滴定终点的现象是 。
(6)滴定分析时,称取TiO2(摩尔质量为M g/mol)试样w g,消耗c mol/L NH4Fe(SO4)2标准溶液V mL,则试样中TiO2质量分数表达式为 。
Ⅲ.(7)纳米材料具有很多特殊的优良性能,其颗粒大小一般在1~100 nm之间。试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判断Ⅰ、Ⅱ实验中所得样品颗粒是否为纳米级 。
如图是某同学在实验室中进行铝热反应(铝过量)的实验装置,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之一为“纸漏斗的下部被烧穿,有熔融物落入沙中”。
(1)试剂A的名称是 。
(2)反应的方程式为 。
(3)探究铝热反应后固体的性质:将反应后容器中的残余固体置于烧杯中,加入100mL稀硝酸,固体完 全溶解,(假设固体全部溶解后溶液体积不变),反应过程中无气体放出(活泼金属可把稀 HNO3还原为NH4NO3)。向反应后的溶液中缓慢滴加4 mol·L-1的NaOH溶液,产生沉淀的物质的量与加入 NaOH溶液 的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
①写出DE段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
②求c(HNO3)= 。
③B与A的差值为________________。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了一组实验来探究元素周期律。甲同学根据元素非金属性与对应最高价含氧酸之间的关系,设计了如图1装置来一次性完成N、C、Si三种元素的非金属性强弱比较的实验研究;乙同学设计了如图2装置来验证卤族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A、B、C三处分别是沾有NaBr溶液的棉花、湿润的淀粉KI试纸、湿润红纸。已知常温下浓盐酸与高锰酸钾能反应生成氯气。
(1)图1中仪器A的名称是 。甲同学实验步骤:连接仪器、 、加药品、滴入试剂。
(2)①图1中烧瓶B中的盛放试剂为碳酸钙,C中盛放试剂为硅酸钠溶液,则甲同学设计实验的依据是 。
②能说明碳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硅元素非金属性强的实验现象是 。
(3)图2中A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4)乙同学发现图2中B处试纸变蓝,C处红纸褪色,据此 (填“能”或“不能”)得出溴的非金属性强于碘,理由是 。
探究碳、硅元素的非金属性的相对强弱,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各小题
(1)实验装置:
填写所示仪器名称A B
(2)实验步骤: 连接仪器、 、加药品后,打开a、然后滴入浓硫酸,加热。
(3)问题探究:(已知酸性强弱:亚硫酸 >碳酸)
①铜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装置E中足量酸性KMnO4溶液的作用是 ;
②能说明碳元素的非金属性比硅元素非金属性强的实验现象是 ;
③试管D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④若将铜片改为木炭,其它药品不变,也可以对该实验目的进行探究,请写出在该实验中木炭与浓硫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下图是丁烷裂解的实验流程:(提示:丁烷在一定条件下裂解的可能方程式为:
C4H10C2H6+C2H4, C4H10 CH4+C3H6)
连接好装置后,需进行的实验操作有:①给D、G装置加热;②检查整套装置的气密性;③排出装置中的空气等…‥
(1)这三步操作的先后顺序依次是 ;
(2)简要说明排空气的方法______________。
(3)写出甲烷与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若对E装置中的混合物(溴水足量),再按以下流程实验:
①分离操作Ⅰ和Ⅱ的名称分别是:Ⅰ______Ⅱ______,Na2SO3溶液的作用是(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
②已知B的碳原子数大于A的碳原子数请写出B的结构简式 .
(5)假定丁烷完全裂解当(E+F)装置的总质量比反应前增加了0.7 g, G装置的质量减少了1.76 g,则丁烷的裂解产物中甲烷和乙烷的物质的量之比n (CH4) : n (C2H6) =______(假定流经D、G装置中的气体能完全反应)
(12分)某化学研究性小组采用如下装置(夹持和加热仪器已略去)电解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并通过实验测定产物的量来判断饱和食盐水的电解率。饱和食盐水的电解率=(电解的氯化钠质量/总的氯化钠质量)×100%
甲方案:利用甲、乙装置测定饱和食盐水的电解率
(1)若饱和食盐水中滴有酚酞,则电解过程中甲装置中的实验现象: 。
(2)若洗气瓶a中盛放的为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通过测定洗气瓶a在电解前后的质量变化来计算饱和食盐水的电解率,则正确的连接顺序为 连________(填A、B、C、D、E等导管口),则洗气瓶a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乙方案:利用甲、丙装置测定饱和食盐水的电解率
(3)对于乙方案,有同学提出有两种方法都可测得饱和食盐水的电解率
Ⅰ.通过测定硬质玻璃管中氧化铜固体前后质量差来计算饱和食盐水的电解率
Ⅱ.通过测定丙装置中除硬质玻璃管外的某装置前后质量差来计算饱和食盐水的电解率
①一同学认为可以在乙方案方法Ⅱ中的装置中添加一干燥装置防止外界空气中的水蒸气的干扰,则该干燥装置应与 口连接
a.A b.B c.D d.E
②另一同学认为乙方案的方法Ⅰ、Ⅱ测得的实验结论都不正确,你是否同意?请说明理由 。
丙方案:只利用甲装置测定饱和食盐水的电解率。
(4)若电解150mL饱和食盐水一段时间,测得溶液的为pH为14,求饱和食盐水的电解率 (假设电解前后溶液体积不变,饱和食盐水密度约为1.33 g/mL,溶解度为33.0g)。
(5)若往该电解后所得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2.24L(标准状况),则所得溶液中各离子浓度大小关系为: 。
有关催化剂的催化机理等问题可以从“乙醇催化氧化实验”得到一些认识,某教师设计了如图所示装置(夹持装置等已省略),其实验操作为:先按图安装好装置,关闭活塞a、b、c,在铜丝的中间部分加热片刻,然后打开活塞a、b、c,通过控制活塞a和b,而有节奏(间歇性)地通入气体,即可在M处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试回答以下问题:
(1)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B的作用:_____________;C中热水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2)M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
(3)从M管中可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从中可认识到该实验过程中催化剂 (填“参加”或“不参加”)化学反应,还可以认识到催化剂起催化作用需要一定的_____________。
(4)实验进行一段时间后,如果撤掉酒精灯,反应 ________ (填“能”或“不能”)继续进行,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
(5)验证乙醇氧化产物的化学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研究铁质材料与热浓硫酸的反应,某学习小组用碳素钢(即铁和碳的合金)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
【探究一】
(1)常温下,工业上用铁质容器盛放冷的浓硫酸,其原因是 ;
(2)称取碳素钢6.0 g放入足量浓硫酸中,加热,充分反应后得到溶液X并收集到混合气体Y。
①甲同学认为X中除Fe3+之外还可能含有Fe2+。若要确认其中的Fe2+,应选用 ;
a.KSCN溶液和氯水 b.铁粉和KSCN溶液
c.浓氨水 d.酸性KMnO4溶液
②乙同学取0.56 L(标准状况)气体Y通入足量溴水中,发生SO2+Br2+2H2O=2HBr+H2SO4反应,然后加入足量BaCl2溶液,经适当操作后得干燥固体4.66 g。由此推知气体Y中SO2的体积分数为 。
【探究二】
根据上述实验中SO2体积分数的分析,丙同学认为气体Y中还可能含有M和N两种气体,其中M是密度最小的气体。为此设计了下列探究实验装置(图中夹持仪器省略,假设有关气体完全反应)。
(3)装置B中试剂的作用是 ;
(4)写出Y气体中的N气体生成的化学方程式:
(5)为确认N的存在,需在装置中添加洗气瓶M于 ;
a.A之前 b.A~B间 c.B~C间 d.C~D间
(6)如果气体Y中含有M,预计实验现象应是 。
已知2NO2(g)N2O4(g) ΔH(298K)=-52.7kJ·mol-1,某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探究温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做了如下两组实验:
Ⅰ.该小组的同学取了两个烧瓶A和B,分别加入相同浓度的NO2与N2O4的混合气体,中间用夹子夹紧,并将A和B浸入到已盛有水的两个烧杯中(如图所示),然后分别向两个烧杯中加入浓硫酸和NH4NO3固体。
请回答:
(1)A中的现象 ,B中的现象 ;
(2)由此可知,降低温度,该化学平衡向 (填“正”或“逆”)反应方向移动;
(3)该化学反应的浓度平衡常数表达式为 ,升高温度,该反应中NO2的转化率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Ⅱ.在三支容积均为30cm3针筒中分别抽入10cm3NO2气体,将针筒前端封闭。
(1)将第二支针筒活塞迅速推至5cm3处,此时气体的颜色变深,一段时间后气体颜色又变浅了,但仍比第一支针筒气体的颜色深。
①推进针筒后颜色变深的原因是 ;
②一段时间后气体颜色又变浅的原因是 ;
③由此实验得出的结论是 。
(2)将第三支针筒活塞拉至20cm3处,该同学观察到的现象是 ;在此过程中,该反应的化学平衡常数将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下同),NO2的转化率将 。
下图所示为某化学兴趣小组设计的乙醇催化氧化的实验装置(图中加热仪器、铁架台、铁夹等均未画出)。图中A试管盛有无水乙醇(沸点为78℃),B处为螺旋状的细铜丝,C处为无水硫酸铜粉末,干燥管D中盛有碱石灰,E为新制的氢氧化铜,F为氧气的发生装置。
(1)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加热的仪器(或区域)有(填仪器或区域的代号A~F)___。
(2)B处发生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3)C处应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
D处使用碱石灰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
E处应出现的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
F处可以添加的固体药品是 ______________。
(4)若本实验中拿去F装置(包括其上附的单孔塞和导管),同时将A试管处原来的双孔塞换成单孔塞用以保证装置的气密性,其它操作不变,则发现C处无明显变化,而E处除了依然有上述(3)中所出现的现象之外,还有气体不断地逸出。由此推断此时B处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
一位同学为探究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设计了如下列实验。
Ⅰ.(1)将钠、钾、镁、铝各1mol分别投入到足量的同浓度的盐酸中,试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与盐酸反应最剧烈,________与盐酸反应的速度最慢;________与盐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最多。
(2)向Na2S溶液中通入氯气出现黄色浑浊,可证明Cl的非金属性比S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
Ⅱ.利用下图装置可验证同主族元素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3)仪器B的名称为________,干燥管D的作用为____________。
(4)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l>I,则A中加浓盐酸,B中加KMnO4(KMnO4与浓盐酸常温下反应生成氯气),C中加淀粉碘化钾混合溶液,观察到C中溶液_________________的现象,即可证明。从环境保护的观点考虑,此装置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可用________溶液吸收尾气。
(5)若要证明非金属性:C>Si,则在A中加盐酸、B中加CaCO3、C中加Na2SiO3溶液,观察到C中溶液________的现象,即可证明。但有的同学认为盐酸具有挥发性,可进入C中干扰实验,应在两装置间添加装有_______溶液的洗气瓶除去。
某同学做元素周期律性质递变规律实验时,自己设计了一套实验方案,并记录了有关实验现象如下表(记录现象时随手记在纸片上,不对应,需整理):
实验方案 |
实验现象 |
①用砂纸擦后的镁带与沸水反应再向反应液中滴加酚酞 |
A.浮于水面,熔成小球,在水面上无定向移动随之消失,溶液变成红色 |
②向新制的H2S饱和溶液中滴加新制的氯水 |
B.产生大量气体,可在空气中燃烧,溶液变成浅红色 |
③钠与滴有酚酞试液的冷水反应 |
C.反应不十分剧烈,产生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
④镁带与2 mol·L-1的盐酸反应 |
D.剧烈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 |
⑤铝条与2 mol·L-1的盐酸反应 |
E.生成白色胶状沉淀,继而沉淀消失 |
⑥向氯化铝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 |
F.生成淡黄色沉淀 |
请帮助该同学整理并完成实验报告。
(1)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用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内容:
实验方案 (填序号) |
实验现象 (填序号) |
有关化学方程式 |
|
|
|
|
|
|
|
|
|
|
|
|
|
|
|
|
|
|
(4)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用物质结构理论简单说明具有上述结论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
如图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设计制取氯气,并以氯气为反应物进行特定反应的装置。
(1)要将C装置接入B和D之间,正确的接法是: a→ → →d。
(2)实验开始时先点燃A处酒精灯,打开旋塞K,让Cl2充满整个装置,再点燃D处酒精灯。Cl2通过C装置后进入D,D装置内盛有炭粉,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CO2和HCl(g),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D处反应完毕后,关闭旋塞K,移去两个酒精灯,由于余热的作用,A处仍有少量Cl2产生,此时B中的现象是 ,B的作用是 。
(4)用量筒量取20 mL E中溶液,倒入已检查完气密性良好的分液漏斗中,然后再注入10 mL CCl4,盖好玻璃塞(如图),振荡,静置于铁架台上,等分层后取上层液和下层液,呈黄绿色的是 (填“上层液”或“下层液”),再装入如图所示的烧杯中,能使有色布条褪色的是 (同上)。
(5)在A、B、C、D、E装置中有一处需要改进,说明需要改进的理由 。
将氯气用导管通入较浓的NaOH和H2O2的混合液中,在导管口与混合液的接触处有闪烁的红光出现。这是因为通气后混合液中产生的ClO-被H2O2还原,发生剧烈反应,产生能量较高的氧分子,它立即转变为普通氧分子,将多余的能量以红光放出。进行此实验,所用的仪器及导管如下图。
编号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仪器及 导管 |
(一个) |
(一个) |
橡皮管 |
根据要求填写下列空白:
(1)组装氯气发生器时,应选用的仪器及导管(填写图编号)是 。
(2)实验进行中,按气流方向从左到右的顺序,气体流经的各仪器及导管的编号依次是 。
(3)仪器①的橡皮塞上应有 个孔,原因是 。
(4)实验时,仪器①中除观察到红光外还有 现象。
(5)实验需用约10% H2O2溶液100 mL,现用市售30%(密度近似为1 g·cm-3)H2O2来配制,其具体配制方法是 。
(6)实验时仪器①中ClO-与H2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 。
甲同学探究NO2的氧化性;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
(1)该装置的明显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开始后,发现Zn溶解,但未发现有气体逸出,同学猜想可能是因为HNO3被还原生成NH4+
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如何验证该猜想:_______________。
(3)重新调整HNO3浓度后,发现A中有红棕色气体逸出,设计实验,证明NO2具有氧化性(药品任意选择,合理即可)
步骤 |
现象 |
结论 |
取少量C中反应后的溶液 置于试管中,__________ |
__________ |
NO2具有氧化性 |
(4)乙同学对甲的实验结果产生质疑,提出假设:
假设一:NO2氧化了SO32-
假设二:HNO3氧化了SO32-
问题1:假设二_____(“是”或“否”)合理,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回答)
问题2:若要验证NO2具有氧化性,你的实验方案是: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