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图为一原电池装置,其中X、Y为两电极。对此装置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若两电极都是金属,则它们的活动性顺序为:X>Y |
B.外电路的电流方向是:X→外电路→Y |
C.若两电极分别为锌棒和石墨棒,则X为石墨 |
D.Y极上发生的是氧化反应 |
下列反应中不可能设计成原电池的是( )
A.NaOH+HCl===NaCl+H2O | B.2Fe3++Fe===3Fe2+ |
C.Zn+2HCl===ZnCl2+H2↑ | D.4Al+3O2+6H2O===4Al(OH)3↓ |
如图把锌片和铜片用导线相连后插入稀硫酸溶液构成原电池。某实验兴趣小组做完实验后,在读书卡上的记录如下所示,则卡片上的描述合理的是( )
卡片号:2013.4
实验后的记录:
①Cu为阳极,Zn为阴极 ②Cu极上有气泡产生
③SO42-向Cu极移动 ④若有0.5mol电子流经导线,则可产生0.25mol气体
⑤电子流向是:Cu Zn
⑥正极反应式:Cu + 2e- = Cu2+
A.①②③ | B.②④ | C.④⑤⑥ | D.③④⑤ |
直接提供电能的反应一般是放热反应,下列反应中能直接提供电能的是( )
A.Ba(OH)2·8H2O与NH4Cl反应 | B.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 |
C.灼热的炭与CO2反应 | D.H2与O2的反应 |
下图是课外活动小组设计的用化学电源使LED灯发光的装置。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铜片表面有气泡生成 |
B.装置中存在“化学能→ 电能→ 光能”的转换 |
C.如果将硫酸换成柠檬汁,导线中不会有电子流动 |
D.如果将锌片换成铁片,电路中的电流方向不变 |
下图是Zn和Cu形成的原电池,某实验兴趣小组做完实验后,在读书卡片上记录如下:在卡片上,描述合理的是( )
A.①②③ | B.③④⑤ | C.④⑤⑥ | D.②③④ |
为探究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和反应原理,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并记录了现象:
①向一定浓度的稀硫酸中插入锌片,看到有气泡生成;
②向上述稀硫酸中插入铜片,没有看到有气泡生成;
③将锌片与铜片上端接触并捏住,一起插入稀硫酸中,看到铜片上有气泡生成,且生成气泡的速率比实验①中快;
④在锌片和铜片中间接上电流计,再将锌片和铜片插入稀硫酸中,发现电流计指针偏转。
下列关于以上实验设计及现象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①、②说明锌能与稀硫酸反应而铜不能 |
B.实验③说明发生原电池反应时会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
C.实验③说明在该条件下铜可以与稀硫酸反应生成氢气 |
D.实验④说明该原电池中铜为正极、锌为负极 |
下图为番茄电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段时间后,锌片质量会变小 | B.铜电极是该电池的负极 |
C.电子由铜通过导线流向锌 | D.锌电极是该电池的正极 |
如图所示,杠杆AB两端分别挂有体积相同、质量相等的空心铜球和空心铁球,调节杠杆并使其在水中保持平衡,然后小心地向水槽中滴入浓CuSO4溶液,一段时间后,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实验中,不考虑两球的浮力变化)( )
A.杠杆为导体或绝缘体时,均为A端高B端低 |
B.杠杆为导体或绝缘体时,均为A端低B端高 |
C.当杠杆为导体时,A端低B端高;杠杆为绝缘体时,A端高B端低 |
D.当杠杆为导体时,A端高B端低;杠杆为绝缘体时,A端低B端高 |
有A、B、C、D四块金属片,进行如下实验,①A、B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插入稀H2SO4溶液中,A极为负极 ②C、D用导线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溶液中,电子由C→导线→D ③A、C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溶液,C极产生大量气泡 ④B、D相连后,同时浸入稀H2SO4溶液中,D极发生氧化反应,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
A.A>B>C>D B.C>A>B>D C.A>C>D>B D.B>D>C>A
原电池产生电流的本质原因是 ( )
A.原电池中溶液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 |
B.有两根导线将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连接 |
C.电极上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的生成物为电子 |
D.电极上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中发生了电子的转移 |
在盛有稀H2SO4的烧杯中放入用导线连接的锌片和铜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正极发生得电子的氧化反应 | B.电子通过导线由铜片流向锌片 |
C.正极有O2逸出 | D.铜片上有H2逸出 |
右图为一原电池的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Cu电极为正电极 |
B.原电池工作时,电子从Zn电极流出 |
C.原电池工作时的总反应为:Zn+Cu2+=Zn2++Cu |
D.盐桥(琼脂-饱和KCl溶液)中的K+移向ZnSO4溶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