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A.制取溴苯:将铁屑、溴水、苯混合加热 |
B.实验室制取硝基苯:先加入浓硫酸,再加苯,最后滴入浓硝酸 |
C.鉴别甲苯和苯:向甲苯和苯中分别滴入酸性KMnO4溶液,振荡,观察是否褪色 |
D.检验卤代烃中的卤原子:加入NaOH溶液共热,再加AgNO3溶液,观察沉淀的颜色 |
某位同学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时,造成所配溶液浓度偏高的原因是( )
A.所用NaOH已经潮解 |
B.向容量瓶中加水未到刻度线 |
C.有少量NaOH溶液残留在烧杯里 |
D.用带游码的托盘天平称2.4gNaOH时误用了“左码右物”方法 |
利用下列装置可以完成的实验组合是 ( )
选项 |
制气装置 |
洗气瓶中试剂 |
瓶中气体 |
A |
氯酸钾 MnO2 |
浓硫酸 |
O2 |
B |
石灰石 稀盐酸 |
NaHCO3溶液 |
CO2 |
C |
Zn 稀硫酸 |
浓硫酸 |
H2 |
D |
MnO2 浓盐酸 |
浓硫酸 |
Cl2 |
用右下图装置制取、提纯并收集表中的四种气体(a、b、c表示相应仪器中加入的试剂),其中可行的是
|
气体 |
a |
b |
c |
|
A |
NO2 |
浓硝酸 |
铜片 |
NaOH溶液 |
|
B |
SO2 |
浓硫酸 |
Cu |
浓硫酸 |
|
C |
O2 |
双氧水 |
二氧化锰 |
碱石灰 |
|
D |
CO2 |
稀盐酸 |
CaCO3 |
饱和NaHCO3溶液 |
工业上制取硫酸铜不是直接用浓硫酸与铜反应,而是将铜丝浸入稀硫酸中并不断地从容器下部吹入细小的空气泡,这样做的优点不包括
A.节省能源 | B.不产生污染大气的SO2 |
C.提高了Cu的利用率 | D.提高了H2SO4的利用率 |
下列萃取与分液结合进行的操作(用CCl4为萃取剂从碘水中萃取碘)中错误的是( )
A.饱和碘水和CCl4加入分液漏斗中后,塞上上口部的塞子,用左手压住分液漏斗上口部,右手握住活塞部分,把分液漏斗倒转过来振荡。 |
B.静置,分液漏斗中溶液分层,下层呈紫红色上层几乎无色。 |
C.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使全部下层液体沿承接液体的烧杯内壁慢慢流出。 |
D.最后继续打开活塞另用容器承接并保存上层液体。 |
下列实验操作均要用玻璃棒,其中玻璃棒的作用及其目的相同的是( )
①过滤 ②蒸发 ③溶解 ④向容量瓶转移液体
A.①和② | B.①和③ | C.③和④ | D.①和④ |
下列制取气体的方法在实验室不可取的是
A.铜和稀硝酸反应,排水法收集NO | B.锌和稀硝酸反应制氢气 |
C.氮气和氧气反应制NO | D.加热氯化铵制取氨气 |
实验室制硝基苯时,正确的操作顺序应该是 ( )
A.先加入浓硫酸,再滴加苯,最后滴加浓硝酸 |
B.先加入苯,再加浓硝酸,最后滴入浓硫酸 |
C.先加入浓硝酸,再加入浓硫酸,最后滴入苯 |
D.先加入浓硝酸,再加入苯,最后加入浓硫酸 |
下列有关海水综合利用的说法不正确是
A.可用蒸馏或离子交换等方法淡化海水 | B.海水提溴只涉及物理变化 |
C.利用海水可以制取金属Mg | D.开发海洋资源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
下图是一套实验室制气装置,能用于发生、干燥和收集的气体是 ( )
(已知中间的广口瓶中装的是浓硫酸)
A.大理石和稀硫酸 | B.二氧化锰和浓盐酸 | C.铁和稀盐酸 | D.过氧化钠和水 |
实验室用乙酸、乙醇、浓H2SO4制取乙酸乙酯,应加热蒸馏,在饱和Na2CO3溶液的上面得到无色油状液体,当振荡混合时,有气泡产生,原因是( )
A.产品中有被蒸馏出的H2SO4 |
B.有部分未反应的乙酸被蒸馏出来 |
C.有部分未反应的乙醇被蒸馏出来 |
D.有部分乙醇跟浓H2SO4作用生成乙烯 |
在实验室利用浓盐酸和MnO2制氯气,制备装置中应安装分液漏斗而不能使用长颈漏斗,有关理由叙述错误的是
A.防止氯气扩散到空气中造成污染 | B.便于控制加入盐酸的量 |
C.长颈漏斗不便于添加液体 | D.尽量避免HCl挥发到空气中 |
实验室中某些气体的制取、收集及尾气处理装置如图所示(省略夹持和净化装置)。仅用此装置和表中提供的物质完成相关实验,最合理的选项是 ( )。
选项 |
a中的物质 |
b中的物质 |
c中收集的气体 |
d中的物质 |
A |
浓盐酸 |
MnO2 |
Cl2 |
NaOH溶液 |
B |
浓硫酸 |
Na2SO3 |
SO2 |
NaOH溶液 |
C |
浓氨水 |
CaO |
NH3 |
H2O |
D |
稀硝酸 |
Cu |
NO2 |
H2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