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有1mol HNO3的稀硝酸分别与不同质量的铁粉反应,所得氧化产物a、b与铁粉物质的量关系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a是Fe(NO3)2 |
B.n1 = 0.375 |
C.p = 0.20 |
D.n2 = 0.30 |
黄铜矿(CuFeS2)是提取铜的主要原料,其煅烧产物Cu2S在1200℃高温下继续反应:2Cu2S + 3O2 →2Cu2O + 2SO2……① 2Cu2O + Cu2S →6Cu + SO2……②。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②中Cu2S只发生了氧化反应 |
B.反应①中氧化产物只有SO2 |
C.若1molCu2S完全转化为2molCu,则转移电子数为2NA |
D.将1molCu2S冶炼成2molCu,需要O2 1mol |
硫代硫酸钠(Na2S2O3)可作为还原剂,已知25.0mL0.0100mol/LNa2S2O3溶液恰好把22.4mL(标准状况下)Cl2完全转化为Cl离子,则S2O32-将转化成
A.S2- | B.S | C.SO42- | D.SO32- |
在3BrF3+5H2O=HBrO3+Br2+9HF+O2↑的反应中,3mol的BrF3参加反应时,被水所还原的BrF3的物质的量是
A.1/3mol | B.4/3mol | C.1mol | D.2mol |
在某稀溶液中含有0.1mol HNO3和x mol H2SO4,向其中加入9.6 g铜粉,充分反应后产生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2.24L,则x值至少为 ( )
A.0.1 | B.0.12 | C.0.15 | D.0.2 |
现有24 mL浓度为0.05 mol·L-1的Na2SO3溶液恰好与20 mL某浓度的K2Cr2O7溶液完全反应。已知Na2SO3可被K2Cr2O7氧化为Na2SO4,元素Cr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为+3价,则K2Cr2O7溶液的浓度为( )
A.0.01 mol·L-1 | B.0.02 mol·L-1 | C.0.03 mol·L-1 | D.0.04 mol·L-1 |
离子M2O7X-与S2-能在酸性溶液中发生如下反应:aM2O7X- +3S2- +cH+==2M3+ +eS+f H2O,则M2O7X-中M的化合价为 ( )
A.+4 | B.+5 | C.+6 | D.+7 |
锌与很稀的硝酸反应生成Zn(NO3)2、NH4NO3和水。当生成1mol硝酸锌时,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为( )
A.0.25mol | B.0.5mol | C.1mol | D.2mol |
已知Fe3O4可表示成FeO·Fe2O3,水热法制备Fe3O4纳米颗粒的总反应为: 3Fe2++2S2O32-+O2 +4OH-==Fe3O4+S4O62-+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O2和S2O32-是氧化剂,Fe2+是还原剂 |
B.若有2 mol Fe2+被氧化,则被Fe2+还原的O2为0.5 mol |
C.每生成1 mol Fe3O4,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2 mol |
D.参加反应的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 |
某温度下将Cl2通入KOH溶液里,反应后得到KCI、KC1O、KC1O3的混合溶液,经测定ClO-与ClO3-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11:1,则C12与KOH反应时,被还原的氯元素和被氧化的氯元素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3 | B.4:3 | C.2:1 | D.3:l |
C1O2 是一种杀菌效率高、二次污染小的水处理剂。实验室可通过以下反应制得ClO2:2KClO3+ H2C2O4+H2SO4=2ClO2↑+K2SO4+2CO2↑+2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KClO3在反应中得到电子 | B.ClO2被氧化 |
C.H2C2O4在反应中被还原 | D.1mol KClO3参加反应有2 mol 电子转移 |
已知:将Cl2通入适量NaOH溶液,产物中可能有NaCl、NaClO、NaClO3,且的值仅与温度高低有关。当n(NaOH)="6a" mol时,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改变温度,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n的范围:3a mol≤n≤5a mol |
B.改变温度,产物中NaCl的最小理论产量为4a mol |
C.参加反应的氯气的物质的量3a mol |
D.某温度下,若反应后=6,则溶液中=6 |
已知:2Fe3++2I-=2Fe2++I2,向1L含有Fe2+、I━、Br━的溶液中通入适量氯气,溶液中各种离子的物质的量变化如下图所示。横、纵坐标的单位均为mol。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线段BC代表Fe3+物质的量的变化情况 |
B.原混合溶液中c(FeBr2)= 6 mol/L |
C.原溶液中n (Fe2+): n (I-): n(Br-)=2:1:3 |
D.当通入Cl22mol时,溶液中已发生的反应可表示为2Fe2++2I━+2Cl2=2Fe3++I2+4C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