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凡是卤代烃一定能发生消去反应 |
B.酯化反应中一般是羧酸脱去羧基中的羟基,醇脱去羟基上的氢原子 |
C.浓H2SO4在酯化反应中只起催化剂的作用 |
D.欲使酯化反应生成的酯分离并提纯,可以将弯导管伸入饱和Na2CO3溶液的液面下,再用分液漏斗分离 |
在有机物分子中,若某个碳原子连接着四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这种碳原子称为“手性碳原子”.凡有一个手性碳原子的物质一定具有光学活性。物质有光学活性,发生下列反应后生成的有机物无光学活性的是
A.与甲酸发生酯化反应 |
B.与NaOH水溶液共热 |
C.与银氨溶液作用 |
D.在催化剂存在下与HCN作用 |
分子式为CnH2nO2的羧酸和某醇酯化生成分子式为Cn+2H2n+4O2的酯,反应所需羧酸和醇的质量比为 1∶1,则该羧酸是
A.乙酸 | B.甲酸 | C.丙酸 | D.乙二酸 |
有机物A的结构简式如图所示,某同学对其可能具有的化学性质进行了如下预测,其中正确的是( )
①可以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②可以和NaOH溶液反应
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乙酸发生反应
④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消去反应
⑤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和新制Cu(OH)2反应
A.①②③ | B.①②③④ | C.①②③⑤ | D.①②④⑤ |
某有机化合物X,经过下列变化后可在一定条件下得到乙酸乙酯,则有机物X是
A.C2H5OH | B.C2H4 |
C.CH3CHO | D.CH3COOH |
有关下图所示化合物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既可以与Br2的CCl4溶液发生加成反应,又可以在光照下与Br2发生取代反应 |
B.1mol该化合物最多可以与3molNaOH反应 |
C.既可以催化加氢,又可以使酸性KMnO4溶液褪色 |
D.既可以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又可以与NaHCO3溶液反应放出CO2气体 |
某反应方程式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反应物的分子式为C10H10O4 |
B.X的结构简式为CH3OH |
C.生成物中带“※”号的C原子来自“”中的甲基 |
D.反应物和生成物具有相同的不饱和度 |
2015年10月5日,中国著名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理由是“因为发现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青蒿素是从植物黄花蒿茎 叶中提取的,其结构简式如右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该分子中有6个手性碳原子 |
B.它的分子式为C15H2205 |
C.因其具有过氧基团,它不稳定,易受湿、热和还原性物质的影响而变质 |
D.它在常见有机溶剂中的溶解度大于在水中的溶解度 |
下列实验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
目的 |
实验 |
A |
制取较高浓度的次氯酸溶液 |
将 通入碳酸钠溶液中 |
B |
加快氧气的生成速率 |
在过氧化氢溶液中加入少量 |
C |
除去乙酸乙酯中的少量乙酸 |
加入饱和碳酸钠溶液洗涤、分液 |
D |
制备少量二氧化硫气体 |
向饱和亚硫酸钠溶液中滴加浓硫酸 |
A. |
A |
B. |
B |
C. |
C |
D. |
D |
中药狼把草全草浸剂给动物注射,有镇静、降压及轻度增大心跳振幅的作用。有机物M是中药狼把草的成分之一,其结构如图所示。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M是芳香族化合物,它的分子式为C9H5O4Cl |
B.1molM最多能与含2molBr2的溴水发生反应 |
C.1molM分别与足量的NaOH溶液、Na2CO3溶液反应,消耗两种物质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mol、2mol |
D.在一定条件下能发生取代、加成、水解、氧化等反应Cl |
绿原酸被誉为“第七类营养素”,具有广泛的杀菌、消炎功能,其结构简式如右下图
所示。下列有关绿原酸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绿原酸分子中含有3种官能团 |
B.1 mol绿原酸最多能与7molNaOH发生反应 |
C.绿原酸能发生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和消去反应 |
D.绿原酸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浓溴水褪色,但反应原理不同 |
下列化学方程式不正确的是( )
A.甲烷在空气中燃烧:CH4+2O2CO2+2H2O |
B.苯酚钠溶液中通入CO2:C6H5ONa + H2O + CO2 → C6H5OH + NaHCO3 |
C.乙醇与浓硫酸在170℃下的反应:2CH3CH2OH CH3CH2OCH2CH3 + H2O |
D.乙酸乙酯和氢氧化钠反应:CH3COOCH2CH3+NaOH CH3COONa+CH3CH2OH |
青蒿琥酯是治疗疟疾的首选药,可由青蒿素两步合成得到。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青蒿素分子式为C15H22O5 |
B.青蒿素不能与NaOH溶液反应 |
C.反应②原子利用率为100% |
D.青蒿琥酯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可生成青蒿琥酯钠 |
将完全转化为的方法是( )
A.与足量的NaOH溶液共热后,再通入CO2 |
B.将溶液加热,通入足量的HCl COONa OH |
C.与稀硫酸共热后,加入足量的Na2CO3 |
D.与稀硫酸共热后,加入足量的NaO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