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小车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其中斜面倾角可调,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Hz,纸带上计数点的间距如图b所示,其中每相邻两点之间还有4个记录点未画出。
①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A.测量完毕,关闭电源,取出纸带 |
B.接通电源,待带点计时器工作稳定后放开小车 |
C.将下车依靠在打点计时器附近,小车尾部与纸带相连 |
D.把打点计时器固定在平板上,让纸穿过限位孔 |
上述实验步骤的正确顺序为:________(用字母填写)。
②图b中标出的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T=______s。
③计数点5对应的瞬时速度大小计算式为=_______。
④为了充分利用记录数据,减小误差,小车加速度大小的计算式应为a=_______。
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备在“用打点计时器测重力加速度”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了被砝码拉动的纸带的运动情况,在纸带上确定出A、B、C、D、E、F、G共7个计数点。其相邻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每三个点(T=0.06s)取一个计数点。 所用测量装置及实验数据如图5所示。则打计数点C、E点对应的速度分别为:vC=___________m/s, vE=___________m/s。(保留三位有效数字),据此可以求出重力加速度为g=_____________m/s2
在“描述小灯泡的伏安特性曲线”实验中,需要用伏安法测定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通过小灯泡的电流,除开关、导线外,还有如下器材:
A.小灯泡“6V 3W ”,
B.直流电源6 ~ 8V
C.电流表(量程3A,内阻约0.2 Ω),
D.电流表(量程0.6A,内阻约1 Ω)
E.电压表(量程6 V,内阻约20 kΩ),
F.电压表(量程20V, 内阻约60 kΩ)
G.滑动变阻器(0 ~ 20 Ω、2 A ),
H.滑动变阻器(1 kΩ、0.5 A)
(1)实验所用到的电流表应选 ,电压表应选 ,滑动变阻器应选 。(填字母代号)
(2)在虚线框内画出最合理的实验原理图。
在“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加速度”的实验中:
(1)除打点计时器(含纸带、复写纸)、小车、一端附有滑轮的长木板、细绳、钩码、导线及开关外,在下面的仪器和器材中,必须使用的有______。(填选项代号)
A.电压合适的50 Hz交流电源 B.电压可调的直流电源 C.刻度尺 D.秒表 E.天平
(2)实验过程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先接通电源,再使纸带运动
B.先使纸带运动,再接通电源
C.将接好纸带的小车停在靠近滑轮处
D.将接好纸带的小车停在靠近打点计时器处
某同学想设计一个测量金属棒电阻率的实验方案,实验室提供的器材有:
A. 电流表A1(内阻Rg=100Ω,满偏电流Ig=3mA)
B. 电流表A2(内阻约为0.4Ω,量程为0.6A)
C. 定值电阻R0=900Ω
D.滑动变阻器R(5Ω,2A)
E.干电池组(6V,0.05Ω)
F.一个开关和导线若干
G.螺旋测微器,游标卡尺
(1)用螺旋测微器测金属棒直径为 mm;用20分度游标卡尺测金属棒长度为 cm.
(2)用多用电表粗测金属棒的阻值:当用“x10Ω”挡时发现指针偏转角度过大,他应该换用______挡(填“x1Ω”或“x100Ω”),换挡并进行一系列正确操作后,指针静止时如图所示,则金属棒的阻值约为______Ω。
(3)请根据提供的器材,设计一个实验电路,要求尽可能精确测量金属棒的阻值。
(4)若实验测得电流表A1示数为I1,电流表A2示数为I2,则金属棒电阻的表达式为Rx= 。(用I1,I2,R0,Rg表示)
某同学采用如图所示的电路测定电源电动势和内电阻,已知干电池的电动势约为,内电阻约为;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有和各一只。
(1)实验中滑动变阻器应选用 (填“”或“”)。
(2)在下图方框中画出实验电路图。
(3)在实验中测得多组电压和电流值,得到如上图所示的图线,由图可较准确地求出该电源电动势 V;内阻 。
(1)某实验小组在“测定金属电阻率”的实验过程中,正确操作获得金属丝直径以及电流表、电压表的读数如图甲所示,则金属丝的直径的读数是 。
(2)已知实验中所用的滑动变阻器阻值范围为,电流表内阻约几欧,电压表内阻约。电源为干电池(不宜在长时间、大功率状况下使用),电动势,内阻很小。则图乙电路图中 (填图乙电路图下方的字母代号)电路为本次实验应采用的最佳电路,但用此最佳电路测量的结果仍然会比真实值 (填“大”或“小”)。
(3)若已知实验所用的电流表内阻的准确值是已知的,那么准确测量金属丝电阻的最佳电路应是图乙中的 电路(填图乙电路图下的字母代号),此时测得电流为I、电压为U,则金属丝电阻 (用题中字母代号表示)。
“用DIS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如图(a)所示,实验中用所挂钩码的重量作为细线对小车的拉力F。通过增加钩码的数量,多次测量,可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a和所受拉力F的关系图象。他们在轨道水平和倾斜的两种情况下分别做了实验,得到了两条a-F图线,如图(b)所示。
(1)图线______是在轨道右侧抬高成为斜面情况下得到的;(选填“①”或“②”)
(2)在轨道水平时,小车运动的阻力Ff =__________N;
(3)图(b)中,拉力F较大时,a-F图线明显弯曲,产生误差。为避免此误差可采取的措施是_________
A.调整轨道的倾角,在未挂钩码时使小车能在轨道上匀速运动。 |
B.在增加钩码数量的同时在小车上增加砝码,使钩码的总质量始终远小于小车的总质量。 |
C.将无线力传感器捆绑在小车上,再将细线连在力传感器上,用力传感器读数代替钩码的重力。 |
D.更换实验中使用的钩码规格,采用质量较小的钩码进行上述实验。 |
在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实验时,先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再放开小车 |
B.平衡摩擦力时,应将装砝码的砝码盘用细绳通过定滑轮系在小车上 |
C.改变小车的质量再次进行实验时,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
D.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可由牛顿第二定律直接求出 |
(1)在做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的实验时,要用到打点计时器,打点计时器是一种计时仪器,其电源频率为50Hz,常用的“电磁打点计时器”使用的是 (直流电,交流电),每隔 s 打一个点.
(2)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和让纸带开始运动,这两个操作之间的时间顺序关系是:
A.先接通电源,后让纸带运动 B.先让纸带运动,再接通电源
C.让纸带运动的同时接通电源 D.先让纸带运动或先接通电源都可以
(3)如图是某同学在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实验中获得的一条纸带.
A、B、C、D是纸带上四个计数点,每两个相邻计数点间有四个点没有画出.从图中读出A、B两点间距s cm;C点对应的速度是 m/s.BD段对应的加速度为 m/s2(计算结果保留二位有效数字).
为了只用一根弹簧和一把刻度尺测定滑块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某同学经查阅资料得知:一劲度系数为k的轻弹簧由压缩量为x至恢复到原长过程中,弹力所做的功为。在已知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和滑块的重力为G的前提下,他设计了下述实验:如图所示,将弹簧的一端固定在竖直墙上,弹簧处于原长时另一端在位置B,使滑块紧靠弹簧将其压缩至位置A且静止,松手后滑块在水平桌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到达位置C时停止。
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你认为,该同学需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物理量是(写出名称并用符号表示) 。
②用已知的物理量和测得的物理量表示滑块与水平桌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的计算式为μ= 。
某班同学利用图示装置进行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
(1)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A.选用重物时,应选密度大,体积小的,以减少空气阻力的影响
B.选用重物时,必须要称出它的质量
C.实验时,在松开纸带让重物下落的同时接通电源
D.若纸带上开头打出的几点模糊不清,也可设法用后面清晰的点进行验证
E.用刻度尺测出物体下落的高度,并测出下落时间,通过计算出瞬时速度。
F.用刻度尺测出物体下落的高度,并通过计算出瞬时速度.
(2)图为一条符合实验要求的纸带,O点为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第一点.分别测出若干连续点A、B、C……与O点之间的距离h1、h2、h3…….已知打点计时器的打点周期为T,重物质量为m,重力加速度为g,结合实验中所测得的h1、h2、h3,可得打B点时,重物增加的动能为________,减少的重力势能为________.
晖晖同学利用下图a所示电路测量某电源的电动势E和内阻r,其中R为电阻箱,为使测量更加准确,多次改变电阻箱的阻值R,读出电流表的相应示数I,以为纵坐标,R为横坐标,画出与R的关系图线是一条直线,如下图(b)所示.将图线延长可得直线在纵轴的截距为m,直线的斜率为k。则(1)E=_________,(2)r=_________。
将一铜片和一锌片分别插入一只苹果内,就构成了简单的“水果电池”,其电动势约为1.5V,但这种电池并不能点亮额定电压为1.5V,额定电流为0.3A的小灯泡。因为经实验测得“水果电池”与小灯泡直接相连接后,流过小灯泡的电流还不足3mA。现要较精确地测定“水果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提供的仪器如下:①量程合适的电流表(内阻约为1Ω),②量程为1.5V的电压表(内阻约为2kΩ),③滑动变阻器R1(0~30Ω),④滑动变阻器R2(0~3kΩ)、⑤开关及导线若干。
(1)本实验中滑动变阻器应选用________(填字母代号:“R1 ”或“R2” )。
(2)在框中画出实验电路图。
(3)若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经描点、连线得到的U-I图像如图所示,则该水果电池的电动势E=_____V,内电阻r=______Ω。(均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4)不计偶然误差,用以上的方法测量出的水果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与真实值相比电动势E_____,内阻r_____(填“偏大”、“偏小”或“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