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小明喝水时,偶然发现透过水面看不见玻璃水杯外侧的手指,他感到很惊奇;玻璃和水都是透明物质,为什么光却不能透过呢?小明决定找出原因,下面是小明的探究过程:
根据光经过的路径,首先想到了这种现象与光的折射有关,为此他根据光从水中射向空气的光路进行了推测,如下图,光从水中射向空气时,折射角大于人射角,当入射角逐渐增大时,折射角也逐渐增大,那么,当人射角增大到某一值时,会不会…

(1)小明的推测是                                                
(2)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推测,进行了如下图所示的实验,实验过程中逐渐增大激光笔射向水面的入射角的角度,当增大到某一角度时,小明观察到            ,证实了自己的推测。

(3)当光从空气射向水中时,也会出现“看不见”的现象吗?说出你的观点并解释: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红物理学习小组在“测量物质的密度”的实验中,所用器材有:天平、小石块、烧杯、水、细线等,她的实验过程如下:

甲                             乙
(1)调节天平平衡时,应将游码移至         处,若发现天平的指针偏向分度盘的右侧,应将平衡螺母向         调(填“左”或“右”),直至天平平衡。
(2)用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
(3)如图甲所示,将烧杯中装入适量的水,置于天平上,平衡时的读数为
(4)如图乙所示,接着用细线将石块拴住,使之完全浸没在上述烧杯的水中,天平平衡时的读数为(此时手向上拉住细线另一端,石块不触杯壁和杯底,水不外溢)。
(5)若水的密度为,则石块排开水的质量为          ,石块的体积为        
(6)石块的密度表达式为        
(7)此实验过程中若将(3)(4)顺序对换,则所测密度的误差是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刚利用如图甲所示实物电路探究“导体中电流跟电阻的关系”。提供的实验器材有:电压恒为6V的电源、电流表、电压表、四个不同阻值的定值电阻、滑动变阻器、开关、导线若干。
(1)图甲中部分导线已连好,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电路连接完整。

(2)实验中通过调节滑动变阻器保持电阻R两端电压不变,这种方法是     
A.控制变量法    B.转换法    C.等效替代法
(3)实验数据如下表,第2次实验中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则电流表示数为  A。

次数
1
2
3
4
电阻/Ω
5
10
15
20
电流/A
0.40
/
0.13
0.10

 
(4)分析表中数据可得出结论:                            
(5)结合表中数据可知,小刚选用的滑动变阻器的最大阻值至少是    Ω。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明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想起了走过教学大楼门厅内的大平面镜时的情景:靠近镜子时,感觉自己的像变大了,远离镜子时感觉像变小了。自己的感觉对吗?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小时进行了实验探究。小时所用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其中的透明玻璃板作为平面镜)。主要实验步骤如下:

(1)在玻璃板前面放置一支点燃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面移动一支没有点燃的相同的蜡烛B。当把蜡烛B移动到某一位置的时候,发现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测量并记录此时物、像和玻璃板之间的位置关系。
(2)多次改变蜡烛A到平面镜的距离,在平面镜后移动蜡烛B,发现总能找到一个对应位置,在镜前从不同角度观察,蜡烛B与蜡烛A的像均重合,测量并记录每次实验的相关数据。
请根据以上叙述回答下列问题:
①根据以上实验步骤可知,能验证小明感觉的是步骤         (选填(1)或(2));
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得到的结论是: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           ,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               ,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          
③若用光屏代替蜡烛B,在玻璃板后面观察光屏,将         (选填“能”或“不能”)观察到蜡烛A的像,说明所成的是       像(选填“虚”或“实”)。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的碘,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成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
⑴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⑵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碘的熔点是113.5℃,碘的沸点是184.4℃,水的沸点是100℃.
请你根据上述小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为什么是错误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在烧杯中放入适量的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有大量白雾,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_________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_________形成的。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所示,在“测滑轮组机械效率”实验中,物体重为5.4N。
(1)实验时要竖直向上且____     拉动弹簧测力计。若物体上升高度为10cm,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如图所示,是____      N,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____     
(2)若仅增加物体的重,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将____      (选填“增大”、“减小”或“不变”)。(不计摩擦)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探究水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实验中,其他小组测得的水的沸点都是100℃,唯有创新组误将盐水倒入烧杯加热,当盐水温度升到88℃时,每隔1min读一次温度,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88
91
94[
97
100
103
103
103
103

 
(1)创新组烧杯中的盐水沸腾时,其沸点为       ℃。
(2)老师认为创新组的实验很有意义,还可以继续深入研究。请提出一个值得深入探究的问题: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艺馨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实验步骤如下:
(1)将一块薄玻璃板竖直立在铺有白纸的水平桌面上;
(2)取两支相同的蜡烛A和蜡烛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并移动玻璃板后的蜡烛B,使它与蜡烛A在玻璃板后所成的像完全重合,并用笔在白纸上标记出蜡烛A和蜡烛B的位置;
(3)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前面的步骤;
(4)用刻度尺分别测量蜡烛A和蜡烛B到玻璃板的距离.
在此实验中:

①我们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目的是:                   
②我们选取两支相同的蜡烛是为了比较像与物的       关系;
③实验中多次改变蜡烛A的位置,重复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④如果实验中采用厚玻璃板,观测到蜡烛A通过玻璃板在不同位置成了两个清晰的像,且测得两个像之间的距离为0.8cm,则玻璃板的厚度为     cm.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a)、(b)所示,某小组同学以硬纸板为研究对象,利用弹簧测力计、细线等器材进行实验,该小组同学是在做“探究         实验”。按图(a)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时,应在硬纸板处于         状态下读取测力计的示数;按图(b)所示进行实验操作时,放开硬纸板前,应使两测力计的示数         ,两细线对硬纸板拉力的方向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所示,是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烛焰、透镜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当凸透镜的焦距f =10cm、物距u=15cm、像距v=30cm时,在光屏上得到               、 ____________的实像,撤去光屏,简要说明观察该像方法                              .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东的爸爸买了一个玉制实心小工艺品,小东想知道它的密度是多少,于是他用一个弹簧测力计、一根细线和一盆清水,通过实验测量并计算出小工艺品的密度,水的密度为已知.请你帮助小东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实验步骤
(2)写出测量结果(密度的表达式)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如图甲所示是测量定值电阻Rx阻值的实验电路,器材可以满足实验要求。

(1)同学们按照电路图正确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改变电阻Rx两端的电压进行了三次测量,其中第二次实验中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乙所示,请将表格中的实验数据补充完整。

实验次数
1
2
3
电压U/V
1.0
1.6
1.8
电流I/A
0.3 2
 
0. 56
电阻Rx/Ω
3.13
 
3. 21
电阻的平均值R′x/Ω
 

(2)同学们又设计了两种测量方案,方案中定值电阻的阻值为R0
①方案一:闭合开关S,如果电压表V1和V2的读数分别为Ul和U2,则电阻Rx的阻值表达式为Rx=__________________。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东部分校姜雪峰编制
②方案二:电路中Rx≠R0,将S接到a,读出电流表的示数I1;再将S接到b,读出电流表的I2;由I1R0= I2 Rx可得Rx=I1R0/I2。请判断结果是否正确并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在“比较不同物质吸热升温情况”的实验中:

(1)小丽和小明用一套器材做加热水和煤油的实验,如图甲所示.在组装器材时应先调节   (A/B)的高度,调节它的高度是为了    
(2)组装好器材,他们先后在同一个烧杯中称出质量相等的水和煤油,分别加热相同的时间,比较水和煤油       ,得出结论.要完成该实验,除图甲所示器材外,还需要的一个测量工具是    
(3)在对实验进行反思时,他们认为原方案有需要两次加热耗时长等缺点,因此改进方案并设计了图乙所示的装置.与原方案相比,该方案除克服了上述缺点外还具有的优点是               .(答出一个即可)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利用如图装置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
(1)实验时应选           (较厚/较薄)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竖立在水平桌面上.

(2)在玻璃板前放置棋子A,将完全相同的棋子B放在玻璃板后并移动,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侧观察,直至B与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得结论:                
(3)为了探究平面镜成像的虚实情况,将一张白卡片竖直放在B所在的位置,应在玻璃板     (前/后)侧观察白卡片上是否有A的像 .
(4)改变A的位置,重复(2)中步骤并分别测出A和B到玻璃板的距离,记录在下表中.

序号
1
2
3
A到玻璃板的距离/cm
3.00
5.00
8.00
B到玻璃板的距离/cm
3.00
5.00
8.00

 
分析表中数据,可以得到结论: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小明在测量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实验中,所用装置如图所示,实验中每个钩码重2N,测得的数据如下表:


钩码总重G/N
钩码上升的高度h/m
测力计示数F/N
测力计移动的距离s/m
机械效率
1
4
0.1
1.8
0.3
 
2
6
0.1
2.4
0.3
83%
3
4
0.1
1.4
0.5
57%
4
4
0.2
1.4
1.0
57%

(1)在实验中,测绳端拉力F时,应尽量竖直向上________拉动弹簧测力计且在拉动过程中读数.
(2)第1次实验测得的机械效率为________.(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
(3)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第2次实验是用________装置图做的;第4次实验是用________装置图做的.(填“a”“b”或“c”)
(4)分析第1、2次实验数据可知:使用同一滑轮组,________可以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分析第1、3次实验数据可知:使用不同的滑轮组,提升相同的重物,动滑轮个数越多(即动滑轮总重越重),滑轮组的机械效率________.
(5)分析第3、4次实验数据可知,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与物体被提升的高度________.

  • 更新:2020-03-19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物理实验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