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下列关于其向心加速度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根据知,向心加速度由速度和轨道半径决定 |
B.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保持不变,但向心加速度时刻在变 |
C.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时刻指向圆心,所以方向保持不变 |
D.向心加速度描述速度的方向变化的快慢 |
物体在做匀速圆周运动过程中,其向心加速度
A.大小、方向均保持不变 | B.大小、方向均时刻改变 |
C.大小时刻改变、方向保持不变 | D.大小保持不变,方向时刻改变 |
如图所示,一个小球绕圆心O做匀速圆周运动,已知圆周半径为r,该小球运动的角速度大小为,则它运动线速度的大小为
A. | B. | C. | D. |
对于做匀速圆周运动的质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根据公式a=v2/r, 可知其向心加速度a与半径r成反比 |
B.根据公式a=ω2r, 可知其向心加速度a与半径r成正比 |
C.根据公式ω=v/r, 可知其角速度ω与半径r成反比 |
D.根据公式ω=2πn,可知其角速度ω与转速n成正比 |
如图所示,在固定的圆锥形漏斗的光滑内壁上,有两个小物块A和B,质量分别为mA和mB,它们分别紧贴漏斗的内壁。在不同的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则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不论A、B质量关系如何,物块A的线速度始终大于物块B的线速度
B.只有当mA<mB,物块A的角速度才会大于物块B的角速度
C.不论A、B质量关系如何,物块A对漏斗内壁的压力始终大于物块B对漏斗内壁的压力
D.不论A、B质量关系如何,物块A的周期始终大于物块B的周期
人造地球卫星进入轨道做匀速圆周运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卫星内的物体失重,卫星本身没失重 | B.卫星内的物体不再受地球引力作用 |
C.卫星内物体仍受地球引力作用 | D.卫星内的物体没有地球引力作用而有向心力作用 |
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半径为R,向心加速度为a,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小球的角速度 | B.小球运动的周期 |
C.t时间内小球通过的路程 | D.t时间内小球转过的角度 |
如图所示,甲、乙两快艇在湖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关于两快艇的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两快艇运动的周期相等,半径较小的向心加速度较大 |
B.若两快艇运动的线速度大小相等,半径较小的向心加速度较大 |
C.若两快艇运动的角速度相等,半径较小的向心加速度较大 |
D.若两快艇运动的线速度大小相等,半径较大的向心加速度较大 |
如图所示,BC是半径为R的竖直面内的圆弧轨道,轨道末端C在网心O的正下方,∠BOC= 60°,将质量为m的小球,从与O等高的A点水平抛出,小球恰好从B点沿圆弧切线方向进入网轨道,由于小球与圆弧之间有摩擦,能够使小球从B到C做匀速圆周运动。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则
A.从B到C,小球克服摩擦力做功为
B.从B到C,小球与轨道之间的动摩擦因数可能保持不变
C. A、B两点间的距离为
D.在C点,小球对轨道的压力为
如图,两个质量均为m的小木块a和b(可视为质点)放在水平圆盘上,a与转轴OO′的距离为l,b与转轴的距离为2l。木块与圆盘的最大静摩擦力为木块所受重力的k倍,重力加速度大小为g。若圆盘从静止开始绕转轴缓慢地加速转动,用ω表示圆盘转动的角速度,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b一定比a先开始滑动 |
B.a、b所受的摩擦力始终相等 |
C.ω=是b开始滑动的临界角速度 |
D.当ω=时,a所受摩擦力的大小为kmg |
如图所示,两平行金属板间距为d,电势差为U,板间电场可视为匀强电场;金属板下方有一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带电量为+q、质量为m的粒子,由静止开始从正极板出发,经电场加速后射出,并进入磁场做匀速圆周运动。忽略重力的影响,求:
(1)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E的大小。
(2)粒子从电场射出时速度v的大小。
(3)粒子在磁场中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半径R。
某原子电离后其核外只有一个电子,若该电子在核的静电力作用下绕核做匀速圆周运动,那么电子运动( )
A.半径越大,加速度越大 | B.半径越小,周期越大 |
C.半径越大,角速度越小 | D.半径越小,线速度越小 |
在绕地球作匀速圆周运动的太空仓内,按照同学们使用的新人教版教材要求,能完成的实验是:
A.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法则 |
B.探究弹簧形变量与弹力的关系 |
C.探究物体加速度与质量和合外力的关系 |
D.用平抛运动测初速度 |
如图所示为某一皮带传动装置.主动轮的半径为r1,从动轮的半径为r2.已知主动轮做顺时针转动,转速为n,转动过程中皮带不打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从动轮做顺时针转动 |
B.从动轮做逆时针转动 |
C.从动轮的转速为n |
D.从动轮的转速为n |
两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其运动半径之比为2:3,受到向心力之比为3:2,则其动能比为( )
A.9:4 | B.4:9 | C.1:1 | D.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