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下列问题
(一)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①,亦不入于室。”(《论语·先进》)
(二)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
(三)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论语·子路》)
(四)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颜渊》)
【注】①践迹:踏着前人的脚印走
下列各项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段(一)孔子意在告诉子张,一个向善的人,应该虚心向别人学习,才能登堂入室,达到更高的境界。
B.选段(二)孔子认为一个士在行事上要有标准,坚决不做耻辱之事,不欺辱自己的君主。
C.选段(三)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人口多了,应该要先使他们富裕起来,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教育他们。
D.选段(四)孔子反对杀人,认为在上位的人只要善管政事,百姓就不会犯上作乱。

选段(三)(四)反映了孔子在治国施政方面                             的思想。(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每空1分,共3分)
孔子的学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请结合文段(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甲】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乙】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己欲达而人达::通达,行得通。
B.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微:贫贱。
C.吾闻秦、楚兵:构兵:交战
D.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通“旨”,意旨、意向

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何于仁,必也圣乎!为人臣者怀利以其君
B.吾被发左衽矣我将言不利也
C.自经于沟渎而莫知也先生将何
D.我将见楚王说罢之鸡鸣

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广施善济,他就不仅仅可以被看做是仁者,简直可以被看做是圣人。但是,想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即便是尧舜也不可能做到。
B.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这表明孔子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人。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
C.对于管仲,孔子肯定了他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
D.孟子认为,“人臣”、“人子”、“人弟”心怀私利去伺候“其君”、“其父”、“其兄”,那么天下必然灭亡。

翻译下面的语句。(6分)
(1)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2) 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孟懿子①问孝,子曰:“无违②。”樊迟③御④,子告之曰:“孟孙⑤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⑥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而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注】①孟懿子:鲁国的大夫,“懿”是谥号。其父临终前要他向孔子学礼。②无违:不要违背礼节。③樊迟:姓樊名须,字子迟。孔子的弟子,比孔子小46岁。他曾和冉求一起帮助季康子进行革新。④御:驾驭马车。⑤孟孙:指孟懿子。⑥鲜:少。
在第二则语段中孔子为什么一再强调孝道?请简要概括。
在第一则语段中孔子列举“生”“死”两件事要阐述什么道理?请简要分析。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1),俭,吾从众。拜下(2),礼也;今拜乎上,泰(3)也。虽违众,吾从下。”(《子罕》)
【注释】 (1)纯:丝绸,黑色的丝。(2)拜下:大臣面见君主前,先在堂下跪拜,再到堂上跪拜。(3)泰:这里指骄纵、傲慢。
下列对选段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重视周礼,但又不拘泥于周礼,所以,对待礼帽的质地,他赞同从俭,对面见君主的礼节,也认同可以从俭。
B.孔子赞同用比较俭省的黑丝帽代替用麻织的帽子这一做法,说明他并不是坚持周礼是不能变的,而是认为其是可以“损益”的。
C.孔子在礼节仪式上从俭不从奢,跟他强调礼的本质,不苛求礼的形式的思想是一致的。
D.孔子主张根据实情,对周礼进行“损益”,体现了孔子处理问题时的灵活性和原则性。

结合上面选段,分析下面选段,孔子是如何看待“礼”的。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八佾》)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回答问题。
子曰:“里①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里仁》)
子曰:“德②不孤,必有邻③。”(《里仁》)
注:①里:居。②德:有德之人。③邻:亲近
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环境对人的道德修养有重要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
B.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
C.选择与仁德为邻,体现了一个人的智慧,如不这样,别人怎么知道你的仁呢?
D.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有道德的人不会孤立,会有志趣相同的人来亲近他。

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学而》)请结合上面有关“择处”的选段,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把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晏子将至楚,楚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者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者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盖宽饶字次公,魏郡人也。明经为郡文学,以孝廉为郎。举方正,对策高第,迁谏大夫。劾奏卫将军张安世子彭祖不下殿门,并连及安世居位无补。彭祖时实下门,宽饶坐举奏大臣非是,左迁为卫司马。
宽饶初拜为司马,躬案行士卒庐室,视其饮食,有疾病者身自抚循临问,加致医药,遇之甚有恩。及岁尽交代①,卫卒数千人皆叩头自请,愿复留共更一年,以报宽饶厚德。宣帝嘉之,以宽饶为太中大夫,使行风俗,多所称举贬黜,奉使称意。擢为司隶校尉,刺举无所回避,小大辄举,所劾奏众多。公卿贵戚及郡国吏使至长安,皆恐惧莫敢犯禁,京师为清。
宽饶为人刚直高节,志在奉公。家贫,奉钱月数千,半以给吏民为耳目言事者。身为司隶,子常步行自戍北边,公廉如此。然深刻喜陷害人,在位及贵戚人与为怨,又好言事刺讥,奸②犯上意。同列后进或九卿,宽饶自以行清能高,有益于国,而为凡庸所越,愈失意不快,数上疏谏争。太子庶子③王生高宽饶节,而非其如此,予书曰:“明主知君洁白公正,不畏强御,故命君以司察之位,擅君以奉使之权,尊官厚禄已施于君矣。君宜夙夜惟思当世之务,奉法宣化,忧劳天下,虽日有益,月有功,犹未足以称职而报恩也。”宽饶不纳其言。
是时,上方用刑法,信任中尚书宦官,宽饶奏封事曰:“方今圣道浸废,儒术不行,以刑余为周、召④,以法律为《诗》《书》。”上以宽饶怨谤终不改,下其中书二千石⑤。谏大夫郑昌愍宽饶忠直忧国,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上书颂宽饶。上不听,遂下宽饶吏。宽饶引佩刀自刭北阙下,众莫不怜之。
(节选自《盖宽饶传》,有删节)
[注]①岁尽交代:汉时每岁末更换卫卒。 ②奸:同“干”。 ③太子庶子:官职。 ④刑余:指宦官,周、召:周公、召公,西周贤臣。 ⑤中书二千石:官职。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躬案行士卒庐室案行: 巡视,察看
B.多所称举贬黜称举: 提拔,举荐
C.皆恐惧莫敢犯禁犯禁: 私闯禁地
D.明主知君洁白公正洁白: 廉洁纯贞

以下六句话全都表现盖宽饶“刚直高节,志在奉公”的一组是
①举方正,对策高第,迁谏大夫
②刺举无所回避,小大辄举,所劾奏众多
③奉钱月数千,半以给吏民为耳目言事者
④身为司隶,子常步行自戍北边
⑤又好言事刺讥,奸犯上意
⑥君宜夙夜惟思当世之务,奉法宣化,忧劳天下

A.①⑤⑥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宽饶因通晓儒经被选为郡文学,凭孝廉身份做了郎官;升任谏议大夫后,曾向皇帝检举揭发彭祖过殿门不下车及其父卫将军张安世居高位而无补朝政之事。
B.宽饶任司马一职时,善待士卒,年终按例交接更换士卒时,数千人叩头自请,愿意留下再服役一年。宽饶受到宣帝嘉奖,升任为太中大夫,巡察各地风俗。
C.宽饶为司隶后,刺举无所回避,与公卿贵戚结怨甚多;又好借事批评朝政,冒犯皇上意旨,因此他的职位不升反降,被同列及后进超越,对此他很是失意不快。
D.当时皇上正用刑法治国,重用宦官,宽饶却不识时务,仍对此上疏奏事,触怒皇上,虽有郑昌为其求情,也无济于事,最终宽饶引刀自刭。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深刻喜陷害人,在位及贵戚人与为怨,又好言事刺讥,奸犯上意。 
(2)谏大夫郑昌愍宽饶忠直忧国,以言事不当意而为文吏所诋挫,上书颂宽饶。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叶衡字梦锡,婺州金华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调福州宁德簿,摄尉。以获盐寇改秩,知临安府于潜县。户版积弊,富民多隐漏,贫弱困于倍输,衡定为九等,自五等以下除其藉,而均其额于上之四等,贫者顿苏。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谕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擢知常州。时水潦为灾,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疫大作,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活者甚众。檄晋陵丞李孟坚摄无锡县,有政声,衡荐于上,即除知秀州。
除太府少卿。合肥濒湖有圩田四十里,衡奏:“募民以耕,岁可得谷数十万,蠲租税,二三年后阡陌成,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从之。
除户部侍郎。时盐课大亏,衡奏:“年来课入不增,私贩害之也,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司火之起伏,稽灶之多寡,亭户本钱以时给之,盐之委积以时收之,择廉能吏察之,私贩自绝矣。”仍命措置官三人。
丁母忧。起复,除枢密都承旨。奏马政之弊,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岁终计其数为殿最。李垕应贤良方正对策,近讦直,入第四等,衡奏:“陛下赦其狂而取其忠,足以显容谏之盛。”乃赐垕制科出身。有言江、淮兵籍伪滥,诏衡按视,赐以袍带、鞍马、弓矢,且命衡措置民兵,咸称得治兵之要。讫事赴阙,上御便殿阅武士,召衡预观,赐酒,洒宸翰赐之。
拜右丞相兼枢密使。上锐意恢复,凡将帅、器械、山川、防守悉经思虑,奏对毕,从容赐坐,讲论机密,或不时召对。
上选使求河南,衡奏:“司谏汤邦彦有口辨,宜使金。”邦彦请对,问所以遣,既知荐出于衡,恨衡挤已,闻衡对客有讪上语,奏之,上大怒。即日罢相。年六十有二薨。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四十三》)
注:①常平:常平仓。②亭户:古代的盐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时盐大亏课:赋税。
B.火之起伏司:观察。
C.盐之积以时收之委:聚积。
D.事赴阙讫:完毕。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叶衡有治理才干的一组是(  )
①治为诸邑最,郡以政绩闻       ②发仓为糜以食饥者
③衡单骑命医药自随,遍问疾苦   ④仿营田,官私各收其半
⑤宜自煮盐之地为之制           ⑥宜命统制一员各领马若干匹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衡关心百姓疾苦。在任于潜县令时,贫弱户苦于重复纳税,他把民户定为九等,把五等以下应交的份额均摊给上四等,使贫民得到解脱;在常州任上,他积极应灾救民。
B.叶衡深得皇上赏识。皇上驾临偏殿检阅武士时,特意让叶衡参与观礼,赐给他酒,并亲自写字赐给他;皇上考虑军机大事时,也常常召见他参与研讨。
C.叶衡富有治军之才。他在任枢密都承旨时,有人反映江、淮一带士兵名籍造假现象泛滥,皇上下诏让叶衡考察巡视,并且命令叶衡处理安置民兵,人们都称赞他抓住了治军要领。
D.叶衡能够唯才是举。李孟坚在代理无锡县令时,有很好的为政声誉,叶衡就向皇上举荐;李垕在应贤良方正对策时亢直敢言,叶衡上奏劝说皇上赐他制科出身。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征科为期限榜县门,俾里正请民,不遣一吏而赋自足
(2)或言常平不可轻发,衡曰:“储蓄正备缓急,可视民饥而不救耶?”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张敷华,字公实。少负气节,年七岁,里社树为祟,麾群儿尽伐之。举天顺八年进士。成化元年,与刘大夏就部曹,除兵部主事。十一年,出为浙江参议。景宁矿盗起,至数千人。敷华谕散之,执其魁十二人。居浙十余年,历布政使。
弘治初,迁湖广。岁饥,令府县大修学宫,以佣直资饿者。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部内赋输大同,困于折价。敷华请太原以北可通车者仍输米,民便之。改抚陕西,制婚娶、丧葬之式。妖僧据终南山为逆,廷议用兵,尚书马文升曰:“张都御史能办此。”敷华果以计缚僧归。迁南京兵部右侍郎。十二年改右都御史,总督漕运兼巡抚淮、扬。高邮湖堤圮,浚深沟以杀水势,又筑宝应堤。民利赖焉。
改掌南京都察院。就迁刑部尚书。正德元年召为左都御史。其冬,大臣与言官请去刘瑾等,内阁力主之。帝犹豫,敷华乃上言:“陛下宴乐逸游,日狎憸壬,政令与诏旨相背,行事与成宪交乖。臣窃叹惑,请略言时政之弊。如四十万库藏已竭,而取用不已。六七岁童子何知,而招为勇士。织造已停,侍奉已革,寻复如故。政令纷拏,弊端滋蔓。夫国家大事,百人争之不足,数人坏之有余,愿陛下审察。”疏入,不
既而朝事大变,宦官势益张。至除夕朝罢,忽传旨致仕。敷华即日就道。至徐州洪,坐小艇,触石几溺死。瑾未已,欲借湖广仓储 烂,坐以赃罪。修撰康海过瑾曰:“吾秦人爱张公如父母,公忍相耶?”瑾意稍解,犹坐敷华奸党,榜名朝堂。明年六月病且革,衣冠揖家庙,就榻而卒。
弘治时,刘大夏常荐之,帝曰:“敷华诚佳,但为人太峻耳。”为部郎奉使,盗探其囊,得七金而已。
(节选自《明史·张敷华传》)
【注】①憸壬:奸佞小人。②纷拏:混乱。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刘大夏就部曹愿:愿意
B.疏人,不报:回复
C.瑾未已恨:遗憾
D.公忍相耶薄:逼迫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张敷华为政惠民内容的一组是
①麾群儿尽伐之    ②岁饥,令府县大修学宫 ③请太原以北可通车者仍输米 ④制婚娶、丧葬之式 ⑤浚深沟以杀水势       ⑥与言官请去刘瑾等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敷华卓有才干,善于平乱。他在处理景宁多达数千人的矿贼闹事和平息终南山妖僧叛乱中,都能运用计谋,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不动一刀一枪,就捉拿头领归案。
B.张敷华直言进谏,切中时弊。他在奏疏中议及时政的种种弊端,认为当今皇帝恣意享乐,亲近佞臣,国家政务荒唐,国库空虚,征兵视若儿戏,制度反复无常。
C.张敷华触逆宦官,突遭解职。他作为御史,支持铲除刘瑾之祸;不料朝廷形势发生了变化,宦官势力日益增长;在一次除夕退朝时,传来了命令他退休的圣旨。
D.张敷华性情耿介,为官清廉。他多次被刘大夏举荐,但皇帝却认为他为人过于严峻。不过他的廉洁品质倒是可以从盗贼偷他的行囊,仅得七金中窥见一斑。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国家大事,百人争之不足,数人坏之有余,愿陛下审察。
(2)瑾意稍解,犹坐敷华奸党,榜名朝堂。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古文阅读(共15分)
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
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闻,则得之矣。
(《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        [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乐正夔一足,乎信: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之进:进用
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也节:关键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打水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组是(    )

A.闻而审,为福矣三人行,必有我师
B.齐桓公闻管子鲍叔青,取之于蓝而青蓝。
C.有闻传之者曰拔剑撞破之。
D.宋君令人问于丁氏阙秦以利晋,唯君图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
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
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
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

【小题4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
②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①
宋· 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①选自《栾城集》卷二十二。此文系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作者当时刚刚考取进士。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任枢密使(掌管军事大权)。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为文者气之所行行:显示
B.求天下奇闻壮观观:景物
C.恣观终南、嵩、华之高恣:尽情
D.然幸得赐归待选选:选择

下列哪三项可以作为“养气”的途径(   )
①以为文者气之所形     ②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③求天下奇闻壮观
④且学为政             ⑤闻一言以自壮        ⑥周览四海名山大川

A.①④⑤ B.②③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作者在阐述“养气”说的时候,引孟子、司马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二人的文章,都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因为“气”充满在他们心中。
B.第二段,作者就自身经历进一步对“养气”说展开论述。作者前后不同的两种学习经历:第一种是交游不广、见闻不博,只学古人陈旧过时的东西;第二种是“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C.第三段主要是颂扬韩琦,表明欲见之意。第二段“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是说韩琦在内政方面有如周、召二宫之贤,在领兵方面就像方叔、召虎那样能干。
D.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而见韩琦的目的则主要是学习从政之道。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问题。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颜渊死,颜路①请子之车以为之椁②。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注释】①颜路:颜渊的父亲。②椁: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
孔子为什么不赞成厚葬颜渊?
请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行为,说说他是怎样的人。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邪正辨
曾 巩
正者一,邪者十,乌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欤?曰:考其实焉尔。言者曰:“某,正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正也,犹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正也,斯正人也。曰:“某邪人也。”必考焉,其言与行果邪也,亦曰无乃其迹然欤?必也本其情,情果邪也,斯邪人也。
抑未尽是也。孰谓未尽?任与责之之谓也。正者曰:“天下未治也。”天下之事考之,见未治焉,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邪者曰:“已治矣。”则思曰:我之天下未治也。正者曰:“用是策可以治。”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见可以治焉,安得不用其策邪?邪者曰:“彼策也,不可用。”则思曰:我考之可用也,必也待其终而质其效。不戾于其始也有赏,戾则有咎。未至于其终而质其效,赏与咎无所焉。不苟然而也,任与责之之术如是也。故正者得尽其道,邪者不得其间于冥冥之间,于计也素定,于信用也不轻以,于号令也一,于赏罚明,于治也几矣。考之其实尔,此之谓也。
不知正者之为正,邪者之为邪,岂异焉?不此之尚而已。……正者曰:“天下未治也。”邪者曰:“已治也。”邪者胜正者十常八九。以天下之事考之耶?则未尝也。任正者之策,邪者曰“可置”,则必置之。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待其终而质其效,正者赏与咎耶?则未尝也,其于是非用舍苟焉而已也。夫然,故正者不得尽其道,邪者得间之于冥冥之间,于计无必定也,于信用轻以蔽也,于号令也二,于赏罚也不明,于治也疏矣。正与邪两尊焉,一日有败,乌有职其责者欤?
或曰:“大贤大佞之不可以考其实也。”曰:子之言不可以考其实者,不以大贤之为贤,大佞之为佞,或无其迹欤?吾固言之也,无其迹则孰由而知之欤?必也本其情之谓也。本其情是亦考其实矣岂不可欤知不循其迹又不本其情而欲知其贤与佞顾非不可欤?然则子之言者,恶其迹之难知也。吾云尔者,以其情而知之也,其意易者矣。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赏与咎无所焉依托
B.不苟然而也容易
C.于信用也不轻以受蒙蔽
D.其意易者矣少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抑未尽是也当其欣所遇
B.天下之事考之仆口语遇遭此祸
C.于赏罚明谁得而族灭
D.一日有败锲不舍,金石可镂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主要辨明审定邪人、正人的方法,论述了对待邪人、正人的态度。
B.作者认为要确定一个人的正邪,必须“考其实”。具体说,就是既不轻信别人的论断,也不轻信其外在的言行,而一定要深入考核其内情。
C.作者认为既能明辨邪正,就应当善于任用方正的人,并责成他治理好国家。而做到这点并不难,正者往往取胜。
D.文章采用了正、反两方面重复论述的形式,从而使其观点得到了反复强调。在论述过程中,又时时以问句点明其所论之旨。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本 其 情 是 亦 考 其 实 矣 岂 不 可 欤 知 不 循 其 迹 又 不 本 其 情 而 欲 知 其 贤 与 佞 顾 非 不 可 欤?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以先王之道、人之情考之,待其终而质其效,正者赏与咎耶?
⑵见未治焉,安得不任之以救其未治也?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魏元忠,宋州宋城人也。本名真宰,以避则天母号改焉。仪凤中,吐蕃频犯塞,元忠赴洛阳上封事,言命将用兵之工拙,帝甚叹异之,寻除监察御史
文明年,徐敬业据扬州作乱,左玉钤卫大将军李孝逸督军讨之,则天诏元忠监其军事。时敬业屯于下阿溪,敬业弟敬猷率偏师以逼淮阴。诸将咸曰:“先攻敬业。”元忠曰:“不然,敬猷不习战斗,其众寡弱,大军临之,其势必克。我之乘胜而进,彼若引救淮阴,必邀我于中路。彼则劳倦,我则以逸待之,破之必矣。”孝逸从之,一战而破之。孝逸乃进军,与敬业隔溪相拒。孝逸惧,欲引退。固请决战,乃平敬业。元忠以功擢司刑正。
寻陷周兴狱,诣市将刑,则天特免死配流贵州。元忠前后三被流,于时人多称其无罪。长安中,相王为并州元帅,元忠为副。时奉宸令张易之尝纵其家奴凌暴百姓,元忠笞杀之,权豪莫不敬惮。中宗在春宫时,张易之、昌宗权宠日盛,倾朝附之。元忠尝奏则天曰:“臣受陛下厚恩,使小人得在君侧,臣之罪也。”易之、昌宗由是含怒,乃谮元忠,贬授端州高要尉。
中宗即位,其日驿召元忠,知政事如故,寻进拜侍中,兼检校兵部尚书,累封齐国公,监修国史。时中宗居谅暗,军国大政,独委元忠者数日。初元忠作相于则天朝,议者以为公清。至是乃亲附权豪,抑弃寒俊,竟不能赏善罚恶,勉修时政,议者以此少之。元忠请归乡拜扫,特赐锦袍一领、银千两,并给千骑四人充其左右。及还,帝又幸白马寺以迎劳之,其恩遇如此。三年秋,节愍太子起兵,元忠等潜预其事,既诛三思,请废韦后,不克。三思之党兵部尚书宗楚客等执证元忠与节愍太子同谋构逆,请夷其三族,中宗不许。左迁思州务川尉。元忠行至涪陵而卒,七十余。谥曰贞。   (节选自《旧唐书•魏元忠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军临之,其势必克:攻克、战胜
B.必我于中路邀:邀请、邀约
C.元忠以功司刑正擢:提拔
D.乃元忠,贬授端州高要尉谮:诬陷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部表明魏元忠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是(  )(3分)
①帝又幸白马寺以迎劳之           ②使小人得在君侧,臣之罪也  
③则天特免死配流贵州             ④大军临之,其势必克   
⑤军国大政,独委元忠者数日       ⑥寻进拜侍中,兼检校兵部尚书

A.②③⑤ B.②③④ C.①⑤⑥ D.①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魏元忠是宋州宋城人,曾在高宗、武后、中宗三朝为官,武则天时期他为官公正清廉,勇于直言进谏,敢于与奸佞权豪作坚决的斗争,被世人称颂。
B.平定徐敬业叛乱中,魏元忠虽仅只是监军,但他能够对叛军的形势做出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制定出正确的做战方案,说明他的确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
C.唐中宗对魏元忠恩遇有加,即位当天就派驿马专程召回他并委以重任,后又多次提拔,封为齐国公。在魏元忠回乡扫墓之时又赐给他锦袍、银两和随从。
D.魏元忠一生几次遭贬,中宗在位时他曾因受张昌宗、张易之陷害,贬高要尉,后来又因为牵涉节愍太子起兵杀武三思及反韦后事件,贬思州务川尉,行至涪陵而死。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忠赴洛阳上封事,言命将用兵之工拙,帝甚叹异之,寻除监察御史。
(2)至是乃亲附权豪,抑弃寒俊,竟不能赏善罚恶,勉修时政,议者以此少之。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上运使孙司谏①书
王安石
伏见阁下令吏民出钱购人捕盐,窃以为过矣。海旁之盐,虽日杀人而禁之,势不止也。今重诱之使相捕告,则州县之狱必蕃,而民之陷刑者将众,无赖奸人将乘此势,于海旁渔业之地搔动艚户,使不得成其业。艚户失业,则必有合而为盗,贼杀以相仇者,此不可不以为虑也。某为县于此两年,见所谓大户者,其田多不过百亩。百亩之直,为钱百千,其尤良田,乃直二百千而已。大抵数口之家,养生送死,皆自田出,州县百须,又出于其家。方今田桑之家,尤不可时得者,钱也。今责购而不可得,则其间必有鬻田以应责者。夫使良民鬻田以赏无赖告讦之人,非所以为政也。又其间必有扞州县之令而不时出钱者,州县不得不鞭械以督之。鞭械吏民,使之出钱,以应捕盐之购,又非所以为政也。且吏治宜何所师法也?必曰古之君子。重告讦之利以败俗,广诛求之害,以失百姓之心,因国家不得已之禁而又重之,古之君子盖未有然者也。购将安出哉?出于吏之家而已,吏固多贫而无有也;出于大户之家而已,大家将有由此而破产失职者。安有仁人在上,而令下有失职之民乎?在上之仁人有所为,则世辄指以为师,故不可不慎也。使世之在上者,指阁下之为此而师之,独不害阁下之义乎?
公家日以窘,而民日以穷而怨。常恐天下之势,积而不已,以至于此,虽力排之,已若无奈何,又从而为之辞,其与抱薪救火何异?窃独为阁下惜此也。循今之法而无所变,有何不可,而必欲重之乎?今阁下为之,盖迫于公家用调之不足,其势不得不权事势而为此,以纾一切之急也。虽然,阁下亦过矣,非所以得财利而救一切之道。今之时,士之在下者,浸渍成俗,苟以顺从为得,而上之人亦往往憎人之言,言有忤己者,辄怒而不听之。故下情不得自言于上,而上不得闻其过,恣所欲为。伏惟留思而幸听之。
(选自《王安石文集》,有删改)
【注】①孙司谏:指两浙转运使孙甫,当时他正担任右司谏一职。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重诱之使相辅告,则州县之狱必蕃蕃:繁多,众多。
B.则必有合而为盗,贼杀以相仇者贼:伤害,杀害。
C.又其间必有扞州县之令而不时出钱者扞:触犯,抵触。
D.其势不得不权事势而为此权:权变,变通。

下列备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直二百千而己②项伯夜驰之沛公军
B.①则其问有鬻田以应责者②作《师说》贻之
C.①与抱薪救火何异②孰能讥之乎
D.①故下情不得自言上②其制稍异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购人捕盐”弊端的一组是
①今重诱之使相捕告,则州县之狱必蕃,而民之陷刑者将众
②某为县于此两年,见所谓大户者,其田多不过百亩
③今责购而不可得,则其间必有鬻田以应责者
④出于大户之家而已,大家将有由此而破产失职者
⑤公家日以窘,而民日以穷而怨
⑥盖迫于公家用调之不足,其势不得不权事势而为此,以纾一切之急也

A.①③④ B.②④⑤ C.①②⑥ D.③⑤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运使孙司谏为了杜绝私盐,想通过由百姓出资、官府悬赏的方式来抓捕私自采盐的人,王安石写信认为此举不当。
B.王安石明确指出,征集钱财来悬赏,费用最终必定落到大户的头上,会导致他们破产失业甚至聚众为盗,应该谨慎行事。
C.王安石认为孙司谏购人捕盐尽管是为了解决公家之用不足的问题,但是为政还是应该效仿古之君子,并遵循现行之法。
D.王安石所论从百姓的利益出发,观点鲜明,论述充分、深刻,富有层次性,且无低眉折腰之态,语言直率,念度恳切。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1)大抵数口之家,养生送死,皆自田出,州县百须,又出于其家。
(2)夫使良民鬻田以赏无赖告讦之人,非所以为政也。
(3) 使世之在上者,指阁下之为此而师之,独不害阁下之义乎?

  • 更新:2020-03-18
  • 题型:未知
  • 难度:未知

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