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句子翻译有错误的一句是
A.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现在那颛臾,(城郭)坚固而且跟费接近,现在(如果)不攻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的忧患。 |
B.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因为财物平均分配,就无所谓贫;上下和好共处,就无所谓人口少;上下相安无事,国家就无倾覆的危险。 |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七十岁的老人穿上丝衣吃上肉食,老百姓不饥饿挨冻,这样还不能称王的人,从来还没有。 |
D.既来之,则安之。 |
——既然他主动来了,就要让他安定下来。
【劝】下列各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果行,国人皆劝。(劝说) |
B.时周瑜受使至番阳,肃劝权召瑜还。《赤壁之战》(劝说) |
C.劝学(勉励,鼓励) |
D.劝百讽一(提倡,勉励) |
下列各句中“也”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
B.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C.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
D.古之人不余欺也。 |
下列各句中“也”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
B.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
C.死生,昼夜事也。 |
D.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
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列各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A.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之,他) |
B.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兼词,于之) |
C.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语气助词) |
D.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子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五人墓碑记》)(助词,了) |
下列各句中“也”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
B.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
C.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 |
D.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 |
【请】下列各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子闻之,往请。《史记》(谒见,拜见) |
B.诸将请所之。《李愬雪夜入蔡州》(请求) |
C.请其宾客,约车骑百余乘。《史记》(邀请) |
D.王好战,请以战喻。《孟子》(愿意,请允许自己干某事) |
【穷】下列各选项中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滕王阁序》(阻塞不通,走投无路) |
B.而心目耳力俱穷。《促织》(走投无路) |
C.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滕王阁序》(不得志) |
D.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游褒禅山记》(走到头,追究到底) |
下列各句中“于”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
B.当与秦相较。 |
C.遂与之俱出。 |
D.与战胜而得者。 |
下列各项中“者”可以翻译为“……时候”的一项是【 】
A.用实者成实时采 。 |
B.此三者,吾遗恨也。 |
C.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
D.陈涉者,阳城人也。 |
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汝识之乎? |
B.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
C.余之力尚足以入。 |
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
下列各项中对“之”的意义和用法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一僧欲之①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之②应。久之③,此僧以箪食瓢饮之④助至南海,夸之于唐僧:“此何难之有?”唐僧曰:“汝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之乎?”
A.①动词,可译为到、往 |
B.②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
C.③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
D.④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
文言文(共19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10分)
张良奇遇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
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
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顷,父亦来,喜曰:“当如是。”出一编书,曰:“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下列加点的词语注音或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一老父,衣褐(hè,粗布短衣) |
B.孺子(rúzǐ,孩子,年轻人) |
C.强忍(qiáng,勉强) |
D.长跪履之(lǚ鞋子。这里作动词用,替老人穿鞋) |
下列加点的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有一老父,衣褐(名词作动词用,穿) |
B.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名词作状语,修饰“游”) |
C.良殊大惊,随目之(名词作动词用,看) |
D.良因怪之,跪曰:“诺。”(名词作动词用,怪异) |
下列对文意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黄石老人走到张良跟前时,鞋子掉到了桥下。老人是故意这样做的。 |
B.老人把鞋子掉下桥去,又要张良下去取回来。张良认为这是在戏弄他,很生气,几乎要动手打老人。 |
C.张良因为看到老人年纪大,只好强忍着走下桥去取鞋。 |
D.为了得到那本《太公兵法》,张良按照老人的话,一连三天早早地来见老人,而且一天比一天来得早,以此来表示白己的诚心。 |
翻译下列句子( 10分,每小题5分)
(1)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报任安书》选段,完成文后小题。
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意气勤勤恳恳。若望仆不相师,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仆虽罢驽,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谚曰:“谁为为之?孰令听之?”盖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何则?士为知己者用,女为悦己者容。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是仆终已不得舒愤懑以晓左右,则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请略陈固陋。阙然久不报,幸勿为过。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曩者辱赐书曩:从前 |
B.若望仆不相师望:抱怨,怨恨 |
C.恐卒然不可为讳卒:同“猝”,突然 |
D.阙然久不报报:报答 |
下列文言句式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士为知己者用
A.草创未就,会遭此祸 | B.圣人不凝滞于物 |
C.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 D.去以六月息者 |